裨
裨字的笔画:13画;
I
pí
ㄆ〡ˊ
〔《广韵》符支切,平支,并。〕
“卑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古代的次等礼服。与最上等的相对而言。
《礼记·乐记》:“裨冕搢笏。”
郑玄注:“裨冕,衣裨衣而冠冕也。裨衣,衮之属也。”
孔颖达疏:“衮谓从衮冕之衣以下皆是也。”参见“裨衣”、“裨冕”。
2.副贰;辅佐。
《晋书·东海王越传》:“自顷胡寇内逼,偏裨失利,帝乡便为戎州,冠带奄成殊域。”
唐韩愈《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》:“四十馀年,或裨或专。攻牢保危,爵位已隮。”
元刘壎《江西制置司都统密公》诗:“小臣裨校耳,职也宜死绥。”
3.引申为小。参见“裨海”。
4.通“陴”。
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解部》:“裨,﹝假借﹞又为陴。
《晋语》:‘反其裨。’注:‘城上女垣。’”按,今本《国语·晋语四》作“陴”。
5.古邑名。
春秋庸国属地。
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:“唯裨、鯈、鱼人实逐之。”
杜预注:“裨、鯈、鱼,庸三邑。”一说,部落名。
杨伯峻注:“裨、鯈、鱼恐俱是庸人所帅‘群蛮’之部落名,杜注不可信。
裨、鯈所在之地,今已不得知。
鱼则当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五里。”
6.姓。
春秋时郑有裨灶。见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。
II
bì
ㄅ〡ˋ
〔《广韵》必移切,平支,帮。〕
1.增加;增补。
《国语·郑语》:“若以同裨同,尽乃弃矣。”
韦昭注:“裨,益也。同者,谓若以水益水,水尽乃弃之,无所成也。”
汉王逸《楚辞章句·〈九怀〉序》:“裒读屈原之文,嘉其温雅,藻采敷衍,执握金玉,委之污渎,遭世溷浊,莫之能识。追而愍之,故作《九怀》,以裨其词。”
晋葛洪《抱朴子·弭讼》:“今可使诸争婚者,未及同牢,皆听义绝,而倍还酒礼,归其币帛;其尝已再离者,一倍裨娉;其三绝者,再倍裨娉。”
2.弥补。
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夫霸王之势,在德不在先歃,子若能以忠信赞君,而裨诸侯之阙,歃虽在后,诸侯将载之,何争于先?”韦昭注:“裨,补也。”
晋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断根以续枝,割背以裨股。”
3.补益。
唐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头童齿豁,竟死何裨。”
清龚自珍《献侑神之乐歌》:“何施于家邦?何裨于孔编?”
《清史稿·时宪志一》:“今为《时宪志》,详考其推步、七政、四馀、根理、法数着于篇,诸家论说有裨数理者,亦撮其大要载之。”
阅读:104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