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
汗字的筆畫:6畫;
I
hàn
ㄏㄢˋ
〔《廣韻》侯旰切,去翰,匣。〕
1.人和高等動物汗腺排出的液體。
《易·渙》:“渙汗其大號。”
孔穎達疏:“人遇險阻,驚怖而勞,汗從體出。”
《關尹子·八籌》:“心悲物淚出,心愧物汗出。”
南朝宋謝惠連《搗衣》詩:“微芳起兩袖,輕汗染雙題。”
後蜀閻選《臨江仙》詞:“藕花珠綴,猶似汗凝妝。”
張恨水《啼笑因緣》第十七回:“傷風的毛病,隻要多出一點兒汗,那就自然會好的。”
2.出汗;使出汗。
漢王褒《聖主得賢臣頌》:“胸喘膚汗,人極馬倦。”
宋蘇軾《聖散子敘》:“自古論病,惟傷寒最為危急,其表裏虛實,日數證候,應汗應下,差之毫釐,輒至不救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賈奉雉》:“又閱舊稿,一讀一汗。讀竟,重衣盡溼。”
3.指青竹被火烤後像出汗一樣冒出的水分。亦指以火烤乾青竹之水分。
《太平禦覽》卷六○六引漢應劭《風俗通》:“劉向《別錄》曰:‘殺青者,直治竹作簡書之耳。’新竹有汗,善朽蠹,凡作簡者,皆於火上炙乾之,陳楚間謂之汗。汗者,去其汗也。”參見“汗竹”、“汗青”。
4.汗濕。
曹禺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他光著腳,穿一件白汗衫,已經汗透了,貼在身上。”
5.通“旱”。
《靈樞經·九宮八風》:“太一移日,天必應之以風雨,以其日風雨則吉,歲美民安少病矣。先之則多雨,後之則多汗。”
6.焊接。今作“焊”。
《漢書·西域傳上·鄯善國》“國出玉,多葭葦、檉柳、胡桐、白草”唐顏師古註:“胡桐亦似桐,不類桑也。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,俗名為胡桐淚,言似眼淚也。可以汗金銀也,今工匠皆用之。”
7.姓。
戰國時有汗明。見《戰國策·楚策四》。
II
hán
ㄏㄢˊ
〔《廣韻》胡安切,平寒,匣。〕
古代鮮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紇、蒙古等族對其統治者的稱號。
《廣韻·平寒》:“汗,可汗。蕃王稱。”
《清史稿·藩部傳四·土謝圖汗》:“鹹豐四年,土謝圖汗、車臣汗兩部汗、王、公、臺吉等請捐助軍需,溫旨郤之。”
閻崇年《弩爾哈赤傳》第十二章:“諸貝勒大臣在汗的家裏宴會、集議國事時,大福晉飾金佩珠、錦緞妝扮,傾視大貝勒。”
III
gān
ㄍㄢ
〔《廣韻》古寒切,平寒,見。〕
古地名用字。
漢置餘汗縣。在今江西省余幹縣境。
《舊唐書·地理誌三》:“漢餘幹縣屬豫章郡,古所謂汗越也。汗音幹。
隋朝去‘水’旁。”
阅读:152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