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汗

汗字的笔画:6画;

I

hàn

ㄏㄢˋ

〔《广韵》侯旰切,去翰,匣。〕

1.人和高等动物汗腺排出的液体。

《易·涣》:“涣汗其大号。”

孔颖达疏:“人遇险阻,惊怖而劳,汗从体出。”

《关尹子·八筹》:“心悲物泪出,心愧物汗出。”

南朝宋谢惠连《捣衣》诗:“微芳起两袖,轻汗染双题。”

后蜀阎选《临江仙》词:“藕花珠缀,犹似汗凝妆。”

张恨水《啼笑因缘》第十七回:“伤风的毛病,只要多出一点儿汗,那就自然会好的。”

2.出汗;使出汗。

汉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胸喘肤汗,人极马倦。”

宋苏轼《圣散子叙》:“自古论病,惟伤寒最为危急,其表里虚实,日数证候,应汗应下,差之毫釐,辄至不救。”

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又阅旧稿,一读一汗。读竟,重衣尽溼。”

3.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。亦指以火烤乾青竹之水分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六○六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刘向《别录》曰:‘杀青者,直治竹作简书之耳。’新竹有汗,善朽蠹,凡作简者,皆于火上炙乾之,陈楚间谓之汗。汗者,去其汗也。”参见“汗竹”、“汗青”。

4.汗湿。

曹禺《雷雨》第三幕:“他光着脚,穿一件白汗衫,已经汗透了,贴在身上。”

5.通“旱”。

《灵枢经·九宫八风》:“太一移日,天必应之以风雨,以其日风雨则吉,岁美民安少病矣。先之则多雨,后之则多汗。”

6.焊接。今作“焊”。

《汉书·西域传上·鄯善国》“国出玉,多葭苇、柽柳、胡桐、白草”唐颜师古注:“胡桐亦似桐,不类桑也。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,俗名为胡桐泪,言似眼泪也。可以汗金银也,今工匠皆用之。”

7.姓。

战国时有汗明。见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。

II

hán

ㄏㄢˊ

〔《广韵》胡安切,平寒,匣。〕

古代鲜卑、柔然、突厥、回纥、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。

《广韵·平寒》:“汗,可汗。蕃王称。”

《清史稿·藩部传四·土谢图汗》:“咸丰四年,土谢图汗、车臣汗两部汗、王、公、台吉等请捐助军需,温旨郄之。”

阎崇年《弩尔哈赤传》第十二章:“诸贝勒大臣在汗的家里宴会、集议国事时,大福晋饰金佩珠、锦缎妆扮,倾视大贝勒。”

III

gān

ㄍㄢ

〔《广韵》古寒切,平寒,见。〕

古地名用字。

汉置馀汗县。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。

《旧唐书·地理志三》:“汉馀干县属豫章郡,古所谓汗越也。汗音干。

隋朝去‘水’旁。”

阅读:1523

●〖汉字〗汗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汗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汙

⇛后一个汉字:汕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