迕
迕字的筆畫:7畫;
w·
ㄨˇ
〔《廣韻》五故切,去暮,疑。〕
“午”的今字。亦作“遻”。
1.遇;接觸。
《文選·班固〈幽通賦〉》:“紛屯邅與蹇連兮,何艱多而智寡;上聖迕而後拔兮,雖群黎之所禦。”
李善註引曹大家曰:“迕,觸也……皆觸艱難,然後自拔。”
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王甫時出,與蕃相迕。”
李賢註:“迕,猶遇也。”
《晉書·夏侯湛傳》:“且伊尹之幹成湯,寧戚之迕桓公,或投己鼎俎,或庸身飯牛,明廢興之機,歌《白水》之流,德入殷王,義感齊侯。”
2.背逆;違反。
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國家有悖逆反迕之行,有土主民者失其紀也。”
《漢書·廣川惠王劉去傳》:“宮人畏之,莫敢復迕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五君詠·嵇中散》:“立俗迕流議,尋山洽隱淪。”
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顧上下相迕,時有不平,而詩人裴倫,實生此際。”
3.指叛逆者。
《金石續編》引唐王宰《記石》:“誅除壺關寇,嗣至四年八月十日,梟迕首,獻闕下。”
4.冒犯;觸犯。
晉袁宏《後漢紀·獻帝紀二》:“弗字潁伯,司徒暠之子也。
弗子邵,為使者,嘗迕於卓(董卓),左遷涼州刺史。”
宋葉適《兵部尚書蔡公墓誌銘》:“禦史劉德秀果言公嘗迕孝宗,罷。”
明無名氏《贈書記·認女作子》:“迕當權相臣,迕當權相臣,危若逆鱗攖,全軀頗僥倖。”
5.引申為妨礙。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宮夢弼》:“暗陬有物堆積,蹴之迕足,拾視皆朱提。”
6.交錯;夾雜。
《文選·宋玉〈風賦〉》:“耾耾雷聲,迴穴錯迕。”
李善註:“錯迕,雜錯交迕也。”
宋蘇軾《喬太傅見和復次韻答之》:“百年三萬日,老病常居半。其間迕憂樂,歌笑雜悲歎。”一本作“互”。徐珂《清稗類鈔·動物·毘陵驛馬》:“蹄聲、鐸聲、箠聲迕交衢,晝夜不絕。”
7.姓。
明有迕春。見《正字通·辵部》。
阅读:112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