騰踏
(騰踏,騰踏)
亦作“騰蹋”。
1.提起腳踏或踢。
唐顧況《險竿歌》:“翻身掛影恣騰蹋,反綰頭髻盤旋風。”
《資治通鑒·唐則天後神功元年》:“丁卯,昭德、俊臣同棄市……仇家爭噉俊臣之肉,斯須而盡,抉眼剝面,披腹出心,騰蹋成泥。”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腳。
唐司空圖《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》詩之五:“熨帖新巾來與裹,猶看騰踏少年場。”
明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四:“舞有骨塵舞、胡旋舞,俱於小圓毬子上縱橫騰踏,兩足不離毬上。”
2.指高擡腿行進;奔騰。
唐王建《水夫謠》:“夜寒衣溼披短蓑,臆穿足裂忍痛何,到明辛苦無處說,齊聲騰踏牽船出。”
唐韓愈《送區弘南歸》詩:“王都觀闕雙巍巍,騰蹋眾駿事鞍鞿,佩服上色紫與緋,獨子之節可嗟唏。”
宋蘇轍《王詵都尉寶繪堂詞》詩:“騰踏騕褭聯驌驦,噴振風雨馳平岡。”
3.飛騰。
宋蘇舜欽《頂破二山詩》:“此邑有頂山,下潛子母虯。其子去為雨,以救鄉人憂……歲來省其母,風雹六月秋,煙雲騰蹋去,不復經月留。”
4.喻宦途得意。
宋葉適《贈巖電隱士》詩:“從來鍾鼎無山林,老去豈復少年心,若言部位許虧闕,已早騰踏非埋沈。”
阅读:133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