鐃
簡體鐃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鐃字筆畫:20畫。
(鐃,鐃)
I
náo
ㄋㄠˊ
〔《廣韻》女交切,平肴,娘。〕
1.古代軍中用以止鼓退軍的樂器。青銅製,體短而闊,有中空的短柄,插入木柄後可執,原無舌,以槌擊之而鳴。三個或五個一組,大小相次,盛行於商代。
《周禮·地官·鼓人》:“以金鐃止鼓。”
鄭玄註:“鐃,如鈴,無舌,有秉,執而鳴之,以止擊鼓。”
賈公彥疏:“進軍之時擊鼓,退軍之時鳴鐃。”又《夏官·大司馬》:“鳴鐃且卻,及表乃止。”
鄭玄註:“鐃所以止鼓,軍退,卒長鳴鐃以和眾鼓人,為止之也。”
《宣和博古圖》有漢舞鐃,其形上圓下方,下作疏欞,中含銅丸謂之舌,鼓動有聲,為樂舞時所用。
2.一種打擊樂器。形製與鈸相似,唯中間隆起部分較小,其徑約當全徑的五分之一。以兩片為一副,相擊發聲。大小相當的鐃與鈸,鐃所發的音低於鈸而餘音較長。
清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請鑄大錢》:“又如大小鉦鐃,與鼓相配而鳴者,為歲首戲樂之具。從前惟富戶乃有之,近則中小戶亦多有之。”
3.通“磽”。惡,壞。
《後漢書·五行誌一》:“桓帝之末,京都童謠曰:‘茅田一頃中有井,四方纖纖不可整,嚼復嚼,今年尚可後年鐃。’……‘後年鐃’者,陳竇被誅,天下大瑰。”又《竇武傳》“武紹走……梟首洛陽都亭”李賢註引《續漢誌》作“磽”。註:“磽猶惡也。”
II
nào
ㄋㄠˋ
〔《集韻》女教切,去效,娘。〕
同“撓”。
擾亂。
《莊子·天道》:“萬物無足以鐃心者,故靜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鐃,撓借字。”
阅读:108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