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
簡體檢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檢字筆畫:17畫。
(檢,檢)
ji·n
ㄐ〡ㄢˇ
〔《廣韻》居奄切,上琰,見。〕
1.封緘。古書以竹木簡為之,書成,穿以皮條或絲繩,於繩結處封泥,在泥上鈐印,謂之檢。
《急就篇》卷三:“簡劄檢署槧牘家。”
顏師古註:“檢之言禁也,削木施於物上,所以禁閉之,使不得輒開露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公孫瓚傳》:“﹝袁紹﹞每有所下,輒皁囊施檢,文稱詔書。”
唐陸龜蒙《和襲美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次韻》:“自拂煙霞安筆格,獨開封檢試砂床。”
2.法式,法度。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禮者,人主之所以為人臣寸、尺、尋、丈檢式也。”
梁啟雄釋引王念孫曰:“檢、式,皆法也。”
《文選·曹丕〈典論·論文〉》:“譬諸音樂,曲度雖均,節奏同檢。”
李善註引《蒼頡篇》:“檢,法度也。”
宋蘇軾《誌林》卷八:“世之所謂君子者,惟法是修,惟禮是克,手執圭璧,足履繩墨,行願為目前檢,言願為無窮則。”
3.品行,操行。
《三國誌·蜀誌·向朗傳》:“朗少時雖涉獵文學,然不治素檢,以吏能見稱。”
《晉書·孝湣帝紀論》:“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‘六經’,談者以虛蕩為辨而賤名檢。”
4.約束,限制。
《書·伊訓》:“與人不求備,檢身若不及。”
孔穎達疏:“檢,謂自攝歛也。”
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:“逮至清世,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。”
唐王昌齡《送韋十二兵曹》詩:“縣職如長纓,終日檢我身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果報》:“安丘某生,通蔔筮之術,其為人邪蕩不檢,每有鑽穴踰隙之行,則蔔之。”
5.考查,察驗。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:“均官有以考檢厥實,用其本賈取之,毋令折錢。”
《後漢書·周燮黃憲等傳序》:“﹝荀恁﹞對曰:‘先帝秉德以惠下,故臣可得不來。驃騎執法以檢下,故臣不敢不至。’”李賢註:“檢,猶察也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有人檢陸法言《切韻》,見其音字,遂雲:‘此吳兒直是翻字太辟。’不知法言是河南陸,非吳郡也。”
清朱錫《幽夢續影》:“任氣語少一句,任足路讓一步,任筆文檢一番。”
6.甲,草木萌芽時所帶的種皮。
唐駱賓王《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》詩:“靈芝紫檢參差長,仙桂丹花重叠開。”
陳熙晉箋註引《廣雅·釋詁》:“檢,甲也。”
7.匭函。
《續資治通鑒長編·宋太宗雍熙元年》:“庚申,改匭院為登聞檢院,東延恩匭為崇仁檢,南招諫匭為思諫檢,西申冤匭為申明檢,北通玄匭為招賢檢。”
宋王應麟《困學紀聞·雜識》:“璽也而更為寶,匭也而更為檢。”
8.文書底稿。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故事一》:“狀檢,瀛王親筆,甚有改竄勾抹處。”
宋宋敏求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下:“凡公家文書之槁,中書謂之‘草’,樞密院謂之‘底’,三司謂之‘檢’。”
9.揀,挑選。
唐杜甫《哭李常侍嶧》詩之二:“次第尋書劄,呼兒檢贈詩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十回:“說著,取過一叠報紙來,檢出一張《滬報》給我看。”
魯迅《故事新編·采薇》:“到第二天的午後,迎面遇見了幾條岔路,他們決不定走那一條路近,便檢了一個對面走來的老頭子,很和氣的去問他。”
10.拾取。
清方以智《物理小識·蛤蚧》:“蛤蚧為人得,即自嚙其尾。以月首上寅可檢,以是日交也。”
魯迅《吶喊·故鄉》:“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,我們日裏到海邊檢貝殼去。”
冰心《分》:“看護們匆匆的檢起地上的白衣,扔入筐內。”
11.齊比,等同。
《管子·山權數》:“北郭有掘闕得龜者,此檢數百裏之地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檢,猶比也,以此龜為用者,其數可比百裏之地。”
馬非百新詮:“此謂得龜之利,與得數百裏之地相同也。”
12.姓。
漢代有檢其明。
阅读:114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