稟
簡體稟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稟字筆畫:13畫。
(稟,稟)
I
b·ng
ㄅ〡ㄥˇ
〔《廣韻》筆錦切,上寢,幫。〕
1.賜人以穀。
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今聞吏稟當受鬻者,或以陳粟,豈稱養老之意哉!”
《魏書·崔浩傳》:“太宗從之,於是分民詣山東三州食,出倉穀以稟之。”
《新唐書·德宗紀》:“賜立功士卒帛,稟死事家三歲。”
2.賦予;給與。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人函天地陰陽之氣,有喜怒哀樂之情,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,聖人能為之節,而不能絕也。”
顏師古註:“稟,謂給授也。”
南朝梁沈約《郊居賦》:“授冥符於井翼,實靈命之所稟。”
3.領受;承受。
《後漢書·鄭玄傳論》:“而守文之徒,滯固所稟,異端紛紜,互相詭激。”
《新唐書·蕭瑀傳》:“人稟天地而生而謂之命,至吉兇禍福則繫諸人。”
宋陳亮《酌古論·李愬》:“生殺予奪,皆稟其令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九回:“人生於天地之間,稟陰陽而資五行。”參見“稟令”。
4.遵循;奉行。
晉左思《魏都賦》:“思稟正朔,樂率貢職。”
明張居正《聖孝記》:“群臣稟聖謨,受成畫,奉而行之。”
清黃宗羲《高古處府君墓表》:“大言小言,皆稟尺度。”
5.對上報告。
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上·明德馬皇後》:“後時年十歲,幹理家事,敕制僮禦,內外諮稟,事同成人。”
《古今小說·裴晉公義還原配》:“私下囑咐從人道:‘開船兩日後,方可稟知主人。’”清黃軒祖《遊梁瑣記》:“令得報,飛稟申辯。”
張天翼《春風》:“稟老師:‘江日新的髒衣裳揩到我身上,髒死了!’”
II
l·n
ㄌ〡ㄣˇ
〔《集韻》力錦切,上寢,來。〕
同“廩”。
1.穀倉。
《管子·輕重甲》:“請使州有一稟,裏有積五窌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王引之曰:“稟,古廩字也。廩與窌皆所以藏穀。”
2.糧食。
《後漢書·劉虞傳》:“而牢稟逋懸,皆畔還本國。”
李賢註:“稟,食也。言軍糧不續也。”
《魏書·食貨誌》:“又賑遷民稟各四十日。”
3.古代官名。掌米倉,即《周禮》中的廩人。
《晏子春秋·諫上五》:“命稟巡氓,家有布縷之本而絕食者,使有終月之委,絕本之家,使有期年之食。”
吳則虞集釋引俞樾曰:“稟乃官名,即《周官》稟人也,稟、廩,古字通耳。使之巡行氓間,有乏食者則周給之,正廩人之事。”
4.敬。
《方言》第六:“稟、浚,敬也。
秦晉之間曰稟,齊曰浚,吳楚之間自敬曰稟。”參見“稟仰”。
阅读:89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