哽
哽字的筆畫:10畫;
I
gěng
ㄍㄥˇ
〔《廣韻》古杏切,上梗,見。〕
1.噎。食物堵塞喉嚨,難以下咽。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女欲寡人之哽邪?奚為以髮繞炙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任能》:“口不容而強吞之者必哽。”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諾臯記下》:“﹝劉錄事﹞初食鱠數叠,忽似哽,咯出一骨珠子,大如黑豆。”
2.堵塞;阻礙。
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凡道不欲壅,壅則哽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哽,塞也。”
元薩都剌《遊虎丘山》詩:“何如有同遊,俯仰無少哽。”
郭小川《他們下山開會去了》詩:“忽有一口悶氣,哽住胸腔。”
3.哽咽;語塞。
《南史·宋晉熙王昶傳》:“因把姬手南望慟哭,左右莫不哀哽。”
明田汝成《西湖遊覽誌餘·版蕩淒涼》:“鼓琴敘別,不數聲,哀音哽亂,淚下如雨。”
清魏源《北上雜詩》之五:“借問釀寇由,色哽不敢唏。”
II
n·g
ㄤˋ
ń
ㄋˊ
1.嘆詞。表示應諾或疑問、不滿等。
元無名氏《翫江亭》第二摺:“哽,你先行,隨後便來也。”
呂宕葉元《鴉片戰爭》:“可是,幾十年來,鴉片之所以流毒內地,屢禁不絕,為什麽?哽!”
2.象聲詞。
張天翼《兒女們》:“鼻孔裏響出了一種聲音,‘哽!’過了不一會又是--‘哽,哽!’”參見“哽哽”。
阅读:135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