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龍

簡體龍字的筆畫:5畫;繁體龍字筆畫:16畫。

(龍,龍)

I

 lóng

 ㄌㄨㄥˊ

〔《廣韻》力鍾切,平鍾,來。〕

“龒”的今字。

 1.傳說中的一種神異動物。身長,形如蛇,有鱗爪,能興雲降雨,為水族之長。

《易·乾》:“雲從龍,風從虎,聖人作而萬物睹。”

 唐韓愈《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》:“水龍鼉龜魚與黿,鴉鴟雕鷹雉鵠鶤。”

 元王舉之《折桂令·三茅山行》曲:“飛膏雨龍歸洞口,弄晴雲鶴舞山頭。”

 毛澤東《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》詩:“虎踞龍盤今勝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”

 2.稱似龍之動物。如:鼉龍、恐龍、魚龍、飛龍。

 3.喻指人君。

《呂氏春秋·介立》:“晉文公反國,介子推不肯受賞,自為賦詩曰:‘有龍於飛,周遍天下,五蛇從之,為之丞輔。龍反其鄉,得其處所,四蛇從之,得其露雨。’”高誘註:“龍,君也,以喻文公。”

 漢王充《論衡·紀妖》:“祖龍死,謂始皇也。祖,人之本;龍,人君之象也。”

 唐杜甫《哀王孫》詩:“豺狼在邑龍在野,王孫善保千金軀。”

 仇兆鰲註:“豺狼指祿山,龍指玄宗。”

 清張煌言《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》:“西江射虎,南服從龍。”

 4.喻才俊之士。
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諸葛孔明者,臥龍也。”

 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德行》:“荀使叔慈應門,慈明行酒,餘六龍下食。”

 劉孝標註引張璠《漢紀》:“淑有八子:儉、鯤、靖、燾、汪、爽、肅、敷。

 淑居西豪裏,縣令苑康曰,‘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’,遂署其裏為高陽裏。時人號曰八龍。”

 唐李白《化城寺大鐘銘序》:“丞尉等並衣冠之龜龍,人物之標準。”

 5.飾以龍形的。如:龍勺;龍旗。

 6.借指飾以龍形之物。

 唐薛逢《觀競渡》詩:“鼓聲三下紅旗開,兩龍躍出浮水來。”此指龍舟。

 7.稱形狀如龍的事物。如:水龍、火龍、一條龍。

 8.舊時堪輿家稱山脈的走勢為龍。

 唐劉禹錫《虎丘寺路宴》詩:“埋劍人空傳,鑿山龍已去。”

 明朱國楨《湧幢小品·土龍》:“顧涇陽先生之宅,前對膠山,後枕鬥山,龍自西來。”

 9.指山脈。

 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二》:“其脊乃東南下老龍,自雲州南下,分瀾滄、潞江之脊。”

 清錢謙益《徐霞客傳》:“﹝霞客﹞又辨三龍大勢,北龍夾河之北,南龍抱江之南,中龍中界之特短。”

 10.俗稱龍捲風。為一種猛烈的旋風,中心氣壓很低。經過水面時,把水吸到空中,形成一條白色水柱,俗又稱白龍。行經陸地時,可拔樹倒屋,並將塵土吸入空中,形成黑色柱狀物,俗又稱為黑龍。

 唐張籍《雲童行》:“雲童童,白龍之尾垂江中。”

 明徐光啟《農政全書》卷十一:“龍下便雨,主晴。凡見黑龍下,主無雨。縱有亦不多。白龍下,雨必多。”

 11.上古書體的一種。

 唐張懷瓘《書斷》中:“然十書之外,乃有龜蛇鱗虎雲龍蟲鳥之書。”參見“龍書”。

 12.高大的馬,駿馬。

《儀禮·覲禮》:“天子乘龍,載大旆。”

 鄭玄註:“馬八尺以上為龍。”

 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駕龍十二,魚魚雅雅。”

 宋蘇軾《次韻錢穆父》:“便須置酒呼同舍,看賜飛龍出帝閑。”

 13.見“龍鍾”。

 14.龍泉寶劍的省稱。亦泛指精良的劍。

 唐施肩吾《贈邊將》詩:“玉匣鎖龍鱗甲冷,金鈴襯鶻羽毛寒。”

 明張佳胤《赴雁門聞虜退去呈楊中丞》詩:“胡雲夜動雙龍匣,漢日秋懸八陣圖。”

 15.水草名。葒草。

《詩·鄭風·山有扶蘇》:“山有喬松,隰有遊龍。”

 毛傳:“龍,紅草也。”

 孔穎達疏引陸璣曰:“一名馬蓼,葉大而赤白色,生水澤中,高丈餘。”

 16.東方七宿(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)稱蒼龍,省稱龍。

《左傳·桓公五年》:“龍見而雩。”

 孔穎達疏:“天官東方之星,盡為蒼龍之宿。”

 17.星名。指歲星,太歲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蛇乘龍。”

 杜預註:“龍,歲星。”

 宋周密《癸辛雜識後集·龍有三名》:“王莽《銅權銘》‘歲在大梁,龍集戊辰’者,以歲為歲星,龍為太歲也。”

 18.古代煉丹術士稱水或汞為龍。

 唐李鹹用《送李尊師歸臨川》詩:“塵外煙霞吟不盡,鼎中龍虎伏初馴。”

 宋蘇軾《龍虎鉛汞論》:“龍,水者也,精也,血也。”

 錢鍾書《管錐編·焦氏易林·坤》:“《參同契》上篇曰:‘白虎為熬樞,汞白為流珠,青龍與之俱。’蓋方士術語以水或汞為龍,而火或鉛為虎。”

 19.傳說中的遠古官名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七年》:“大皞氏以龍紀,故為龍師而龍名。”

 杜預註:“大皞,伏犧氏,風姓之祖也。有龍瑞,故以龍命官。”

 20.十二生肖之一。與地支辰相配。

 21.通“寵”。光寵,榮耀。

《詩·小雅·蓼蕭》:“既見君子,為龍為光。”

 毛傳:“龍,寵也。”

 鄭玄箋:“為寵為光,言天子恩澤光耀被及己也。”

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《老子·道經》:“龍之為下,得之若驚,失﹝之﹞若驚,是胃(謂)龍辱若驚。”按,今本《老子》作“寵辱若驚”。

《孔子家語·弟子行》:“孔子和之以文,說之以《詩》曰:‘受小拱大拱,而為下國駿龐,荷天子之龍,不戁不悚,敷奏其勇。’”陳士珂疏證引《大戴禮記·衛將軍文子》作“何天之寵”。

 22.通“壟”。山岡。參見“龍斷”。

 23.通“壟”。墳墓。

《山海經·大荒西經》“顓瑣死即復蘇”郭璞註引《淮南子》:“後稷龍在建木西,其人死復蘇,其中為魚。”

 袁珂校註:“郭註引《淮南子·墬形篇》文,今本雲:‘後稷壟在建木西,其人死復蘇,其半魚在其閒。’故郭註龍當為壟。”

 24.古地名。

 春秋魯地。在今山東省泰安市。
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二年春,齊侯伐我北鄙,圍龍。”

 杜預註:“龍,魯邑。在泰山博縣西南。”

 25.姓。

 秦末有龍且。見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。

II

 máng

 ㄇㄤˊ

〔《集韻》莫江切,平江,明。〕

 通“尨”。雜色,色斑駁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玉人》:“天子用全,上公用龍。”

 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全,純色也。龍,當為尨,尨謂雜色。”

阅读:4760

●龍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