效
效字的筆畫:10畫;
(參見傚)
xiào
ㄒ〡ㄠˋ
〔《廣韻》胡教切,去效,匣。〕
“殽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模仿,師法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知崇禮卑,崇效天,卑法地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宗經》:“故象天地,效鬼神,參物序,制人紀。”
唐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,聖賢事業,具在方冊,可效可師。”
馮乃超《殘燭》詩:“我願效燈蛾的無智,委身作情熱火化的塵埃。”
2.猶授。參見“效官”。
3.貢獻,進獻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效馬效羊者右牽之,效犬者左牽之。”
《史記·樗裏子甘茂列傳》:“因效金三百斤,曰:‘秦兵茍退,請必言子於衛君,使子為南面。’”宋蘇軾《代張方平諫用兵書》:“既而薛向為橫出之謀,韓絳效深入之計。”
4.盡心盡力地服務。
《韓非子·三守》:“群臣持祿養交,行私道而不效公忠,此謂明劫。”
唐韓愈《答柳柳州食蝦蟆》詩:“雖蒙勾踐禮,竟不聞報效。”
《歧路燈》第一○四回:“或備筆劄之需,或效奔走之勞,唯哥大人之命是從。”
峻青《黎明的河邊·水落石出》:“他深深地感激著善人,他願為他效盡一切力量。”
5.顯示,呈現。
《韓非子·二柄》:“故人主好賢,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,則是群臣之情不效。”
王先慎集解引舊註:“效,顯也。”
唐嚴武《酬別杜二》詩:“未效風霜勁,空慚雨露私。”
清戴名世《數峰亭記》:“於是西北諸峰盡效於襟袖之間。”
6.證明;驗證。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故桀紂無天下,而湯武不弒君,由此效之也。”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“夫歌者,樂之徵也;哭者,悲之效也。”
高誘註:“效,驗也。”
《漢書·楚元王傳》:“世之長短,以德為效。”
顏師古註:“效謂徵驗也。”
章炳麟《訄書·商鞅》:“後百餘歲,荀子猶曰‘秦無儒’。此其憃愚無知之效也。”
7.效果,功效。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“夫聖人之心,日夜不忘於欲利人,其澤之所及者,效亦大矣。”
高誘註:“效,功也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受命以來,夙夜憂嘆,恐托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。”
清戴名世《〈劉光祿墨卷〉序》:“為其事而求其效,效之既收而遂棄其事莫之顧者,古未之有也。”
魯迅《〈且介亭雜文〉序言》:“然而沒有效,作者多起來,讀者也多起來了。”
8.通“校”。考核,考查。
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,吾是以驚。”參見“效功”、“效試”。
9.通“校”。木欄。參見“效殺”。
阅读:285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