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足之勢
【成語】:鼎足之勢
【拼音】:dǐng zú zhī shì
【出處】: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臣願披腹心,輸肝膽,效愚計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誠能聽臣之計,莫若兩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勢莫敢先動。”
【示例】:先取荊州為家,後即取四川建基業,以成~,然後可圖中原也。 ★明·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十八回
【近義詞】:鼎足而立
【反義詞】:
【語法】:作賓語;指三方面相持
【英文】: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
【俄文】: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трёх сил
【成語故事】:公元前203年,漢將韓信滅了齊國,被劉邦封為齊王,韓信的謀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勢後認為韓信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,勸他不要跟隨劉邦自立為王,可以與楚漢三分天下,跟隨劉邦最多也隻能封為諸侯。韓信不聽蒯通的意見,最後被呂後誘殺
(鼎足之勢,鼎足之勢)
晉孫楚《為石仲容與孫皓書》:“自謂三分鼎足之勢,可與泰山共相終始。”
《晉書·皇甫謐傳》:“故馮以彈劍感主,女有反賜之說,項奮拔山之力,蒯陳鼎足之勢,東郭劫於田榮,顏闔恥於見逼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三八回:“先取荊州為家,後即取西川建基業,以成鼎足之勢,然後可圖中原也。”參見“鼎足而立”。
阅读:167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