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紅耳赤
【成語】:面紅耳赤
【拼音】:miàn hóng ěr chì
【解釋】:臉筆耳朵都紅了。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。
【出處】:《朱子語類》卷二九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頭紅耳赤;子文卻三仕三已,略無喜慍。”
【示例】:不住的~,意往神弛,身上不知怎樣才好。 ★清·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回
【近義詞】:羞愧滿面
【反義詞】:面不改色
【歇後語】:灌血的豬頭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狀語、補語;形容羞愧的樣子
【英文】:as red as a turkey cock
【日文】:耳(みみ)のつけねまで赤くなる
【法文】:rouge de honte ou de colère
【成語故事】:清朝時期,一浪子決心痛改前非,給自己取別號“死裏逃生”,他在街上遇到一漢子拿著一本小說要賣,他好奇地看到是“九死一生筆記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,看後不住面紅耳赤,意往神馳,他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發表
(面紅耳赤,面紅耳赤)
1.語本《朱子語類》卷二九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於頭紅耳赤;子文卻三仕三已,略無喜慍。”後通作“面紅耳赤”。形容因緊張、急躁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。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“東山用盡平生之力,面紅耳赤,不要說扯滿,隻求如初八夜頭的月,再不能勾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回:“隻見裏面所敘的事,千奇百怪,看得又驚又怕。看得他身上冷一陣,熱一陣……不住的面紅耳赤,意往神馳。”
魯迅《集外集拾遺補編·新的世故》:“有些人看見這字面,就面紅耳赤,覺得掃了豪興了,我卻並不以為有這樣壞。”亦作“面紅頸赤”、“面紅耳熱”。
《醒世恒言·灌園叟晚逢仙女》:“倘有不達時務的,捉空摘了一花一蕊,那老兒便要面紅頸赤,大發喉急。”
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:“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,見了一個驀生人,也要面紅耳熱的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四回:“想到這裏,不免面紅耳熱起來,也就赸赸的進房梳洗去了。”
《“五四”愛國運動資料·章宗祥》:“老臉皮厚如章宗祥,當時竟亦面紅頸赤,慚不能答。”
2.借指爭吵。
鄒韜奮《患難餘生記》第一章:“我們都始終客客氣氣,沒有面紅耳赤過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十二:“是‘印鑒’有疑問麽?還是數目上算錯?也值得那麽面紅耳赤!”
阅读:160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