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
簡體鄉字的筆畫:3畫;繁體鄉字筆畫:11畫。
(鄉,鄉)
I
xiāng
ㄒ〡ㄤ
〔《廣韻》許良切,平陽,曉。〕
1.基層行政區劃名。後指縣以下的農村基層行政單位。(1)周制,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。
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令五家為比,使之相保;五比為閭,使之相受;四閭為族,使之相葬;五族為黨,使之相救;五黨為州,使之相賙;五州為鄉,使之相賓。”
鄭玄註:“鄉萬二千五百家。”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故夫知效一官,行比一鄉,德合一君,而徵一國者,其自視也亦若此矣。”
成玄英疏:“鄉是萬二千五百家也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五家為鄰,五鄰為裏,四裏為族,五族為黨,五黨為州,五州為鄉。鄉,萬二千五百戶也。”(2)春秋齊制,郊內二千家為一鄉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五家為軌,軌為之長;十軌為裏,裏有司;四裏為連,連為之長;十連為鄉,鄉有良人焉。”又:“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。”
韋昭註:“二千家為一鄉。”又郊外三千家為一鄉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制鄙:三十家為邑,邑有司;十邑為卒,卒有卒帥;十卒為鄉,鄉有鄉帥。”
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制五家為軌,軌有長;六軌為邑,邑有司;十邑為率,率有長;十率為鄉,鄉有良人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四》:“率,當依《齊語》作卒。”(3)春秋戰國楚制,二千家為一鄉。
《鶡冠子·王鈇》:“五家為伍,伍為之長;十伍為裏,裏置有司;四裏為扁(甸),扁(甸)為之長;十扁(甸)為鄉,鄉置師。”(4)漢制,萬戶為鄉。
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大率十裏一亭,亭有長;十亭一鄉,鄉有三老、有秩、嗇夫、遊僥。”(5)唐宋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。
《舊唐書·食貨誌上》:“百戶為裏,五裏為鄉。”
《宋史·袁燮傳》:“合保為都,合都為鄉,合鄉為縣。”
清譚嗣同《改並瀏陽城鄉各書院公啟》:“瀏陽書院凡六,城內曰南臺;東鄉曰獅山;曰洞溪;西鄉曰瀏西;南鄉曰文華;北鄉曰文光。”
方之《鄉長買筆》四:“清早,周紅貞就跑到鄉裏來了。”
2.區域;地方。
《詩·小雅·采芑》:“於彼新田,於彼中鄉。”
毛傳:“鄉,所也。”
《孔子家語·辯樂》:“夫南者生育之鄉,北者殺伐之城。”
明許承欽《蒼峽》詩:“玉花不肯結,散與波臣鄉。”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一部題敘:“‘行吧?’代筆人問。‘行。’王氏用外鄉口音低低答應。”
3.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九回:“窮鄉僻壤有這樣讀書君子,卻被守財奴如此淩虐,足令人怒髮沖冠。”
葛洛《衛生組長》:“韓醫生下鄉來就是為老百姓治病的麽?”參見“鄉城”。
4.指某種境界;情況。
唐聶夷中《飲酒樂》詩:“安得阮步兵,同入醉鄉遊。”
宋李清照《〈金石錄〉跋》:“余性偶強記,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,指堆積史書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,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,中即舉杯大笑,至茶傾覆懷中;反不得飲而起:甘心老是鄉矣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二二:“公子銀子到手,手段闊慣了的,那裏夠他用的?況且一向處在不足之鄉……沒有幾時,手裏又空。”如:夢鄉;溫柔鄉。
5.家鄉。
《禮記·儒行》:“君子之學也博,其行也鄉。”
孔穎達疏:“鄉,所居之鄉。”
漢王逸《七諫·自悲》:“過故鄉而一顧兮,泣歔欷而霑襟。”
前蜀李珣《南鄉子》詞:“思鄉處,潮退水平春色暮。”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五:“予鄉密縣西山中,多香鼠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曹靖華》:“霽野回國了,昨天見過,但他說也許要回鄉一次。”
6.輩類。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故君子之朋友有鄉,其惡有方。”
鄭玄註:“鄉、方,喻輩類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言君子所親朋友及所惡之人皆有輩類,言君子善者則為朋友也。”
7.指身體上的穴位。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定其血氣,各守其鄉。”
王冰註:“鄉,位,本經之氣位。”
8.古官名。鄉大夫的略稱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參國起案,以為三官,臣立三宰,工立三族,市立三鄉,澤立三虞,山立三衡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國語上》:“鄉,亦官名,與宰、族、虞、衡同例。”
《儀禮·鄉飲酒禮》:“記:鄉朝服而謀賓介,皆使能不宿戒。”
鄭玄註:“鄉,鄉人,謂鄉大夫也。”
賈公彥疏:“以鄉大夫為主人,故知鄉大夫。”
9.鄉飲酒禮的略稱。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耆老皆朝於庠,元日習射上功,習鄉上齒。”
鄭玄註:“鄉,謂飲酒也。”
《荀子·樂論》:“吾觀於鄉,而知王道之易易也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:“案《禮記·鄉飲酒義》,此為孔子之言,句首‘孔子曰’三字,似當有。”
10.通“薌(香)”。
II
xiàng
ㄒ〡ㄤˋ
〔《集韻》許亮切,去漾,曉。〕
通“向”。
1.窗戶。
《儀禮·士虞禮》:“祝從,啟牖鄉如初。”
鄭玄註:“鄉,牖一名也。”
賈公彥疏:“雲鄉牖一名也者,案《詩》雲‘塞鄉墐戶’,註雲:‘鄉,北出牖也。’與此註不同者,語異義同。北牖名鄉,鄉亦是牖,故雲牖一名也。”按,今本《詩·邠風·七月》作“塞向墐戶”,毛傳:“向,北出牖也。”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復廟,重檐,刮楹,達鄉。”
鄭玄註:“鄉,牖屬,謂夾戶窗也,每室八窗為四達。”
2.方向;方位。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武王怒,師牧野,紂卒易鄉啟乃下。”
楊倞註:“易鄉,回面也,謂前徒倒戈攻於後。
啟,微子名。下,降也。鄉,讀為向。”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上》:“夫矢來有鄉,則積鐵以備一鄉;矢來無鄉,則為鐵室以盡備之。”舊註:“鄉,方也,有來從之方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鄉即古向字,今作向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規天矩地,授時順鄉。”
薛綜註:“鄉,方也。”
3.面向,朝著。
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秦伯素服效次,鄉師而哭。”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鄉則不若,偝則謾之。”
楊倞註:“鄉讀為向。”
王先謙集解:“向則不順,背又謾之,故必窮。”
《漢書·張良傳》:“雒陽東有成臯,西有殽黽,背河鄉雒,其固亦足恃。”
顏師古註:“鄉讀曰向。”
4.去,前往。
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。”
宋陸遊《太息》詩:“白頭鄉萬裏,墮此虎豹宅。”
元《奉酬段禦史登嶽陽樓之作》詩:“中宵秣馬不遑暇,君又北鄉予南征。”
5.趨向。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先王之於民也,懋正其德而厚其性,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,明利害之鄉,以文修之。”
韋昭註:“示之以好惡也。鄉,方也。”
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:“積於柔則剛,積於弱則強,觀其所積,以知禍福之鄉。”
高誘註:“鄉,方也。”
《漢書·成帝紀》:“間者,民彌惰怠,鄉本者少,趨末者眾,將何以矯之?”顏師古註:“鄉讀曰向。”
6.向往;景仰。
《禮記·祭義》:“饗者,鄉也,鄉之然後能饗焉。”
鄭玄註:“言中心鄉之,乃能使其祭見饗也。”
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:“乃今上即位,趙綰、王臧之屬明儒學,而上亦鄉之,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。”
宋王明清《揮麈前錄》卷一:“太宗鄉儒學,下詔搜訪民間,以開元四部為目。”
7.偏向,偏愛。
《管子·形勢》:“風雨無鄉,故怨怒不及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曰:“言風雨之施,無所偏向,故非小民怨怒之所及,喻人主行政無私也。”
8.從前,原先。
《荀子·儒效》:“成王鄉無天下,今有天下,非奪也。”
漢劉向《列女傳·鄒孟軻母》:“鄉見子有憂色,曰:‘不也。’今擁楹而嘆,何也?”
《宋史·範仲淹傳》:“臣鄉論蓋國家事,於夷簡無憾也。”
9.面臨,將要。參見“鄉邇”、“鄉晨”。
10.介詞。表示動作的方向、對象等。
《漢書·武帝紀》:“祠神人於交門宮,若有鄉坐拜者。”
顏師古註:“如有神之景象向祠坐而拜也。
《漢註》雲神並見,且白且黑,且大且小,鄉坐三拜。鄉讀曰向。”
清沈大成《學福齋雜著·西洋測時儀記》:“次察酉卯間,有鐵筍引鄉儀心。”
11.連詞。表示假設。相當於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
《漢書·五行誌下之下》:“鄉亡桓公,星遂至地,中國其良絕矣。”
顏師古註:“鄉讀曰向。”
III
xi·ng
ㄒ〡ㄤˇ
〔《正字通》音享〕
1.通“饗(享)”。享用。
《墨子·耕柱》:“鼎成四足而方,不炊而自烹,不舉而自臧,不遷而自行,以祭於昆吾之虛,上鄉。”
孫詒讓間詁引畢沅曰:“上鄉,疑同尚饗。”
《漢書·文帝紀》:“夫以朕之不德,而專鄉獨美其福,百姓不與焉,是重吾不德也。”
王先謙補註引周壽昌曰:“鄉,音享。
《祭義》:‘饗者,鄉也。’”按,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作“享”。
2.通“響”。
《漢書·董仲舒傳》:“夫善惡之相從,如景鄉之應形聲也。”
顏師古註:“鄉,讀曰響。”
《漢書·天文誌》:“政失於此,則變見於彼,猶景之象形,鄉之應聲。”
阅读:124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