廬山真面目
【成語】:廬山真面目
【拼音】: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
【出處】:宋·蘇軾《題西林壁》詩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”
【示例】:善作詩今隻一家,方見~也。 ★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七回
【反義詞】:改頭換面
【語法】:作主語、定語、賓語;用於人或事物
【英文】:the truth of something
【成語故事】:廬山因周武王時期高人匡俗結廬而居而得名,它三面臨江,山勢十分雄偉,山清水秀,風景奇麗。它臨江靠水,山上煙霧縹緲,人們很難看清它的真實面貌。蘇軾寫《題西林壁》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”
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。
廬山、山名,位於江西九江市南。語出宋蘇軾《題西林壁》詩: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隻緣身在此山中。”亦作“廬山面目”。
清奚又溥《<徐霞客遊記>序》:“﹝李翁﹞痛遺文缺殘,訪得於義興之故家,塗抹刪改,非復廬山面目。”
清段雪亭《<聊齋誌異>遺稿例言》:“茍非自作聰明,即欲省其鉛槧,致令廬山面目,漸失其真。”又作“廬山真面”。
清楊倫《<杜詩鏡銓>序》:“今之杜詩,汩於謬解,多有詩義本明,因解而晦,所謂萬丈光焰化作百重雲霧者,自非摧陷廓清,不見廬山真面。”
阅读:341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