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媮

媮字的筆畫:12畫;

(媮,偷)

I

tōu

ㄊㄡ

〔《廣韻》託侯切,平侯,透。〕

1.茍且;怠惰。

《楚辭·九辯》:“食不媮而為飽兮,衣不茍而為溫。”

漢賈誼《新書·禮容語下》:“且吾聞之,主民者不可以媮,媮必死。”

三國魏曹植《雜詩》之六:“烈士多悲心,小人媮自閑。”

宋蘇軾《試館職策題》之一:“今朝廷欲師仁祖之忠厚,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,或至於媮。”

2.鄙薄,輕視。

《左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晉未可媮也……其朝多君子,其庸可媮乎!”杜預註:“媮,薄也。”

3.澆薄。

宋葉適《上孝宗皇帝劄子》:“廉恥日闕,名實日喪,風俗日壞而不可救……故期之以功名而誌愈惰,激之以誌節而俗愈媮。”

清錢謙益《兵部尚書李公神道碑》:“世之衰也,士皆好圓而惡方……風俗日以媮,子弟日以壞。”

II

ㄩˊ

〔《廣韻》羊朱切,平虞,以。〕

1.快樂。
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內欣欣而自美兮,聊媮娛以自樂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媮,樂也。音俞。”

《文選·韋孟〈諷諫詩〉》:“烝民以匱,我王以媮。”

李善註:“媮與愉同,樂也。”

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爾乃逞誌究欲,窮身極娛;鑒戒唐《詩》:‘他人是媮。’”今本《詩·唐風·山有樞》作“他人是愉”。

毛傳:“愉,樂也。”

2.見“姁媮”。

阅读:1335

●媮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