覺
簡體覺字的筆畫:9畫;繁體覺字筆畫:20畫。
(覺,覺)
I
jué
ㄐㄩㄝˊ
〔《廣韻》古嶽切,入覺,見。〕
1.領悟;明白。
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有珍怪之食,盱必先取足焉。
夏父曰:‘以來,人未足,而盱有餘。’叔術覺焉。”
何休註:“覺,悟也。”
漢班固《白虎通·辟雍》:“學之為言覺也,悟所不知也。”
唐韓愈《平淮西碑》:“始迷不知,今乃大覺,羞前之為。”
2.啟發,使人覺悟。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,非予覺之而誰也!”宋葉適《題陳壽老論孟紀蒙》:“豈敬其師之所以覺我,而謙於我之所以覺人歟?”
3.感知,意識到。
《書·說命下》:“念終始典於學,厥德脩罔覺。”
孔穎達疏:“常在於學,則其德之脩漸漸進益,無能自覺其進,言曰,有所益不能自知也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金丹》:“聞雷霆而覺布鼓之陋,見巨鯨而知寸介之細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歸心》:“飲噉醉飽,便臥簷下,稍醒而覺體癢,爬搔隱疹,因爾成癩。”
唐盧綸《晚次鄂州》詩:“估客晝眠知浪靜,舟人夜語覺潮生。”
葉聖陶《隔膜·小病》:“我撫伊的額,隻覺觸手的熱。”
4.察知;發覺。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不逆詐,不億不信,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?”
《東觀漢記·和熹鄧皇後傳》:“太後察視覺之,即呼還問狀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真宗天禧二年》:“遼主詔:‘內外官因事受賕,事覺而稱子孫僕從者,禁之。’”
5.表明。
《左傳·文公四年》:“王於是手賜之彤弓一,彤矢百,玈弓矢千,以覺報宴。”
杜預註:“覺,明也。謂諸侯有四夷之功,王賜之弓矢,又為歌《彤弓》,以明報功宴樂。”一說,通“校”。
楊伯峻註引馮登府《十三經詁答問》:“覺與校古相假,‘以覺報宴’,謂校諸侯之功報之以宴樂。”
6.賢智者之稱。
《尚書大傳》卷二:“覺兮較兮,吾大命格兮。”
鄭玄註:“覺兮,謂先知者。”
晉左思《吳都賦》:“藏理於終古,而未寤於前覺也。”
明何景明《馮宗武墓誌銘》:“爾生既促,孰俾才覺?既才既覺,孰俾天伐?”
7.通“梏”。正直;高大。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有覺德行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覺即梏的假借。”
《禮記·緇衣》引《詩》作“有梏德行。”
鄭玄註:“梏,直也,大也。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一年》:“夫子覺者也。”
杜預註:“較然正直。”
8.星名。
II
jiào
ㄐ〡ㄠˋ
〔《廣韻》古孝切,去效,見。〕
1.睡醒;清醒。
《詩·王風·兔爰》:“尚寐無覺。”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俄然覺,則蘧蘧然周也。”
清顧炎武《與人書》七:“夢中之心,覺時之心也。”
2.指睡眠。
宋黃公紹《施經齋會戒約榜》:“一覺黃粱之夢,百年大槐之宮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士隱送雨村去後,回房一覺,直至紅日三竿方醒。”
張天翼《移行·歡迎會》:“他昨晚在他妹丈家打了一夜牌,覺老是睡不夠。”
3.通“較”。比較;相差。
《孟子·離婁下》“則賢不肖之相去,其間不能以寸”漢趙岐註:“如此賢不肖相覺,何能分寸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捷悟》:“魏武亦記之,與脩同,乃歎曰:‘我才不及卿,乃覺三十裏。’”余嘉錫箋疏:“‘乃覺’,《山谷外集》註十五引‘覺’作‘較’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七二回:“茶博士道:‘不可高聲,耳目覺近。’”
4.通“較”。治療;痊愈。多見於元人曲語。
元狄君厚《介之推》第三摺:“我每日割著身上肉,推做山林內拾得野物肉,與太子覺餓。”
元尚仲賢《三奪槊》第二摺:“近新來病體兒直然覺,我自喑約也枉了醫療。”參閱張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二“較”字條及王鉠《詩詞曲語辭例釋》“覺”字例。
阅读:312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