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
簡體著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著字筆畫:11畫。
(著,著)
I
zhù
ㄓㄨˋ
〔《廣韻》陟慮切,去禦,知。〕
亦作“箸”。
1.明顯;顯著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。”
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既見操雄詐漸著,數不能堪,故發辭偏宕,多致乖忤。”
宋王安石《上皇帝萬言書》:“賢者則其功可以至於成,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於著。”
清俞樾《茶香室叢鈔·所輔》:“《水經註》中所載古人姓名,多湮沒不著,因表出數人尚友者,儻有取乎!”
2.引申為著名,出名。
晉郭璞《江賦》:“考川瀆之妙觀,實莫著於江河。”
3.明示。
《禮記·祭法》:“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。”
鄭玄註:“著眾,謂使民興事知休作之期也。”
《漢書·陸賈傳》:“高帝不懌,有慚色,謂賈曰:‘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,吾所以得之者,及古成敗之國。’”顏師古註:“著,明也,謂作書明言也之。”
4.稱道。
《後漢書·李恂陳禪等傳論》:“任棠、姜岐、世著其清。結甕牖而辭三命,殆漢陽之幽人乎?”
5.撰述。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僕誠以著此書,藏諸名山,傳之其人,通邑大都,則僕償前辱之責,雖萬被戮,豈有悔哉!”
《後漢書·延篤傳》:“能著文章,有名京師。”
唐韓愈《感二鳥賦》序:“讀書著文,自七歲至今,凡二十二年。”
宋趙叔向《〈肯綮錄〉小引》:“《肯綮錄》者,西隱埜人所著之書也。”
6.指所寫的作品。如:名著;新著。
7.登記,記載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三年》:“初,斐豹,隸也,著於丹書。”
杜預註:“蓋犯罪沒為官奴,以丹書其罪。”
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四境之內,丈夫女子皆有名於上,生者著,死者削。”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四》:“甲楯有先後部伍之次,皆著之簿籍,天子出則案次道從,故謂之鹵簿耳。”
8.建立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也者,聖人之所樂也,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,其移風易俗,故先王著其教焉。”
鄭玄註:“著,猶立也,謂立司樂以下使教國子。”
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心調度而弗去兮,刻著誌之無適。”
洪興祖補註:“著,立也。”
9.引申為成就。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其謂之明水也,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。”
鄭玄註:“著,猶成也。言主人齊絜,此水乃成可得。”
10.位次。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若不廢君命,則固有著矣。”
杜預註:“著,位次。”
《孔子家語·問玉》:“列而無次序,則亂於著矣。”
II
zhù
ㄓㄨˋ
〔《集韻》丈呂切,上語,澄。〕
1.大門與屏風之間的地方。
《詩·齊風·著》:“俟我於著乎而。”
高亨註:“古代富貴者的宅院,大門內有屏風,大門和屏風之間叫做著。”
漢蔡邕《司空袁逢碑》:“穆穆天子,孝敬允敘,降拜屏著,奉饋西序。”
2.通“佇”。滯留。
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兵之著於晉陽三年,今旦暮將拔之而向其利,何乃將有他心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著,即佇字,滯留也。”
III
zhù
ㄓㄨˋ
〔《廣韻》丁呂切,上語,知。〕
〔《集韻》展呂切,上語,知。〕
1.通“貯”。儲存。
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子贛既學於仲尼,退而仕於衛,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著音貯。
《漢書》亦作‘貯’,貯猶居也。
《說文》雲:‘貯,積也。’”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》:“乃仰觀天文,集察緯宿……虛設八倉,從陰收著,望陽出糶,筴其極計,三年五倍,越國熾富。”
2.通“褚”。在被褥或衣服裡鋪攤絲綿或其他纖維物質。
《儀禮·既夕禮》:“茵著用荼,實綏澤焉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儀禮》:“著讀為褚,謂以茅秀實茵中也……上篇說幎目之制雲:‘著組繫。’註曰:‘著,充之以絮也。’著亦與褚同。”
《文選·〈古詩十九首·客從遠方來〉》:“文綵雙鴛鴦,裁為合歡被;著以長相思,緣以結不解。”
李周翰註:“言被中著綿謂長相思,綿綿之意。”
IV
zhuó
ㄓㄨㄛˊ
〔《廣韻》張略切,入藥,知。〕
〔《廣韻》直略切,入藥,澄。〕
亦作“箸”。
1.依附;附著。
《國語·晉語四》:“今戾久矣,戾久將底。底著滯淫,誰能興之?”韋昭註:“著,附也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上》:“今毆民而歸之農,皆著於本,使天下各食其力。”
唐韓愈《秋懷》詩之九:“霜風侵梧桐,眾葉著樹乾。”
宋王安石《山中》詩:“春晨花上露,芳氣著人衣。”
2.接觸;貼近。
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伯棼射王,汏輈,及鼓跗,著於丁寧。”
唐方幹《冬夜泊僧舍》詩:“照牆燈焰細,著瓦雨聲繁。”
3.穿;戴。
《後漢書·東夷傳·高句驪》:“大加、主簿皆著幘,如冠幘而無後;其小加著折風,形如弁。”
《晉書·宣帝紀》: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。”
唐韓愈《河南少尹李公墓誌銘》:“呂氏子炅棄其妻,著道士衣冠,謝母曰:‘當學仙王屋山。’”
4.放置;安放。
漢劉向《說苑·正諫》:“必樹吾墓上以梓,令可以為器;而抉吾眼著之吳東門,以觀越寇滅吳也。”
《後漢書·西域傳·於窴》:“於窴王令胡醫持毒藥著創中,故致死耳。”
5.排列。
唐杜甫《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》詩:“野花隨處發,官柳著行新。”
宋蘇軾《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》詩之一:“病中聞汝免來商,旅雁何時更著行。”
6.著落;歸屬。
南朝梁陶弘景《冥通記》卷二:“我等今來者,直尋有道者耳,非浮遊無著,泛濫而行也。”
金元好問《出京》詩:“半生無根著,飄轉如斷梗。”
7.生長;增添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插梨》:“若穭生及種而不栽者,則著子遲。”
唐韓愈《感春》詩之四:“畫蛇著足無處用,兩鬢雪白趨埃塵。”
宋陳亮《賀新郎·懷辛幼安》詞:“樽酒相逢成二老,卻憶去年風意。新著了,幾莖華髮。”
8.貪戀。
唐韓愈《李花贈張十一署》詩:“念昔少年著遊燕,對花豈省曾辭杯?”唐韓愈《贈張籍》詩:“吾老著讀書,餘事不掛眼。”
唐李公佐《南柯太守傳》:“雖稽神語怪,事涉非經,而竊位著生,冀將為戒。”
9.表示使令。
唐王建《和蔣學士新授章服》:“看宣賜處驚回眼,著謝恩時便稱身。”
宋張耒《秋蕊香》詞:“別離滋味濃於酒,著人瘦。”
《鏡花緣》第四十回:“姑娘那邊這兩年不時著人問信。”
10.花費。
唐白居易《府酒五絕·自勸》:“十千一鬥猶賒飲,何況官供不著錢!”
11.指著籍而常住不遷。
《後漢書·李忠傳》:“墾田增多,三歲間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。”
12.酒器名。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泰,有虞氏之尊也;山罍,夏後氏之尊也;著,殷尊也;犧象,周尊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著,殷尊也者,無足而底著地,故謂為著也。”
13.助動詞。猶得。表示客觀上或情理上的需要,應該,能夠等。
宋王安中《小重山·相州榮歸池上作》詞:“淩波新恨儘難忘。分攜也,觸事著思量。”
宋張炎《綺羅香·席間代人賦情》詞:“纔忘了、還著思量,待去也、怎禁離別。”
14.介詞。用;拿。
唐白居易《祭社宵》詩:“欲將閑送老,須著病辭官。”
15.介詞。被。
宋袁去華《雨中花》詞:“兩鬢青青,盡著吳霜偷換。”
16.介詞。把,將。
宋蘇軾《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》之六:“君知早落坐先開?莫著新詩句句催!”
17.介詞。向,朝。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。
宋袁去華《安公子》詞:“庾信愁如許,為誰都著眉端聚。”
宋陳亮《最高樓·詠梅》詞:“花不向沈香亭上看,樹不著唐昌宮裏觀。”
18.介詞。在。表示處所。
《太平禦覽》卷九七七引晉張華《博物誌》:“伏波將軍唐資傳蜀人煞薑法:先灑掃,別粗細為三輩,盛著籠中。”
《百喻經·婦詐稱死喻》:“我去之後,汝可齎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,語我夫言,雲我已死。”
《樂府詩集·橫吹曲辭五·瑯琊王歌辭》:“新買五尺刀,懸著中梁柱。”
V
zhāo
ㄓㄠ
圍棋下子。亦謂招數,比喻計策或手段。
前蜀貫休《棋》詩:“著高圖暗合,勢王氣彌驕。”
VI
zháo
ㄓㄠˊ
1.燃燒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大小麥》:“火既著,即以掃帚撲滅之,仍打之。”
唐杜甫《初冬》詩:“漁舟上急水,獵火著高林。”
王嗣奭釋:“著,直略切,火炎起謂之著,俗語猶然。”
前蜀貫休《送僧歸日本》詩:“流黃山火著,碇石索雷鳴。”
2.用在動詞後,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。
唐陸龜蒙《送豆盧處士謁宋丞相序》:“未嘗幹求諸侯,故沒沒然無一人道著名字。”
VII
chú
ㄔㄨˊ
〔《廣韻》直魚切,平魚,澄。〕
見“著雍”。
VIII
zhe
˙ㄓㄜ
1.助詞。緊接動詞後,表示動作、狀態的持續。
《百喻經·寶篋鏡喻》:“如值寶篋,為身見鏡之所惑亂,妄見有我,即便封著,謂是真實,於是墮落,失諸功德。”
2.助詞。用在某些形容詞後面,表示程度的比較等。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八回:“那說書說古的、菩薩降妖捉怪的多著呢。”
阅读:121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