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
簡體與字的筆畫:4畫;繁體與字筆畫:13畫。
(與,與)
I
y·
ㄩˇ
〔《廣韻》余呂切,上語,以。〕
亦作“與”。
1.給予。
《周禮·春官·大蔔》: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:一曰征,二曰象,三曰與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雲:“與謂予人物也。”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﹝重耳﹞乞食於野人,野人與之塊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黃初五年令》:“功之宜賞,於疏必與;罪之宜戮,在親不赦。”
《古今小說·沈小官一鳥害七命》:“嚴氏見說兒子頭有了,心中歡喜,隨即安排酒飯,管待二人,與了一千貫賞錢。”
2.獎賞。
《商君書·君臣》:“上以功勞與,則民戰;上以《詩》《書》與,則民學問。”
3.交付,償還。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歲餘不入,貸錢者多不能與其息,客奉將不給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與,猶還也。”
4.幫助;援助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楚攻魏。
張儀謂秦王曰:‘不如與魏以勁之。’”高誘註:“與,猶助也。”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親者疏之,賢者賤之,生民怨之,禹湯之後也而不得一人之與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擊之》:“匈奴壤界獸圈,孤弱無與,此困亡之時也。”
5.同盟者;黨與。
《荀子·強國》:“今已有數萬之眾者也,陶誕比周以爭與。”
楊倞註:“與,謂黨與之國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寇榮傳》:“﹝榮﹞性矜絜自貴,於人少所與。”
李賢註:“與,黨與也。”
唐韓愈《原毀》:“其應者,必其人之與也。”
6.親附;陪從。
《管子·霸言》:“按彊助弱,圉暴止貪……此天下之所載也,諸侯之所與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與,親也”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,故又大施忠焉。”
韋昭註:“與,從也。”
唐韓愈《閔己賦》:“雖舉足以蹈道兮,哀與我者為誰?”
7.隨著,依照。
唐杜甫《登舟將適漢陽》詩:“塞雁與時集,檣烏終歲飛。”
8.稱贊;贊揚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與其進也,不與其退也。”
《漢書·翟方進傳》:“定陵侯長已伏其辜,君雖交通,傳不雲乎,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,君何疑焉?”顏師古註:“與,許也。”
南朝梁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:“夫迷知反,往哲是與。”
9.允許,許可。
《書·胤征》:“殲厥渠魁,脅從罔治。舊染汙俗,鹹與惟新。”
《公羊傳·隱公七年》:“曷為大之?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。”
陳立義疏:“與者,許也。”
《舊唐書·玄宗紀下》:“其曾任五品已上清資官以禮去職者,所司具錄名奏,老疾不堪釐務者與致仕。”
10.對付。
《管子·輕重戊》:“桓公問於管子曰:‘楚者,山東之強國也……為之奈何?’管子對曰:‘即以戰鬥之道與之矣。’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吾平生知韓信為人,易與耳。”
11.當;敵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鮮虞曰:‘一與一,誰能懼我!’”
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單於自度戰不能與漢兵。”
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上》:“﹝頡利可汗﹞視中國為不足與,書辭悖嫚,多須求。”
12.使。
《晏子春秋·問上十九》:“故忠臣也者,能納善於君,不能與君陷於難。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數日,號令召三老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。”
13.用。
《詩·唐風·采苓》:“人之為言,茍亦無與。”
毛傳:“無與,弗用也。”
《左傳·文公三年》:“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,舉人之周也,與人之壹也。”
《管子·海王》:“我未與其本事也。”
尹知章註:“與,用也。”
14.謂;叫做。
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假令僕伏法受誅,若九牛亡一毛……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,特以為智窮罪極,不能自免,卒就死耳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十一》:“與,猶謂也。言世人不謂我能死節者,特謂我罪固當死,無可解免耳。古者‘與’與‘謂’同義。”
《大戴禮記·夏小正》:“獺祭魚,其必與之獻,何也?曰:非其類也。”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四·艷歌行》:“誰能刻鏤此?公輸與魯班。”
15.為,是。
《韓非子·姦劫弒臣》:“俱與有術之士,有談說之名,而實相去千萬也。”
王先慎集解:“此言世之愚學與法術之士,皆名為有術之士,而其實不同也。”
16.製作。
宋梅堯臣《岸貧》詩:“野蘆編作室,青蔓與為門。”
17.數,計算。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生與來日,死與往日。”
孔穎達疏:“生與來日者,此謂士禮。與,數也。謂生人成服杖,數來日為三日。死與往日者,謂死者殯斂,數死日為三日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登白薠騁望,與佳期兮夕張。”
18.等待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”
《後漢書·馮衍傳下》:“歲忽忽而日邁兮,壽冉冉其不與。”
李賢註:“與,猶待也。”
19.比得上。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望時而待之,孰與應時而使之!”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風雨罷勞,飢渴不困,中國之人弗與也:此匈奴之長技也。”
《明史·祝淵傳》:“今四方多難,貪墨成風,求一清剛臣以司風紀,孰與宗周。”
20.如同,好像。
《墨子·兼愛下》:“又與為人君者之不惠也,臣者之不忠也,父者之不慈也,子者之不孝也,此又天下之害也;又與今人之賤人,執其兵刃毒藥水火,以交相虧賊,此又天下之害也。”
孫詒讓間詁:“又與,亦謂又如也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惑經》:“豈與夫庸儒末學,文過飾非,使夫問者緘辭杜口,懷疑不展,若斯而已哉?”
21.猶其。
《四遊記·哥闍君臣遊獵》:“我國有銅鼓一隻,與厚有一十二寸。”
22.介詞。同,跟。
《詩·邶風·擊鼓》:“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足下與項王有故,何不反漢與楚連和,參分天下王之?”唐李白《蜀道難》詩:“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。”
23.介詞。以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顯道神德行,是故可與酬酢,可與祐神矣。”
韓康伯註:“可以應對萬物之求,助成神化之功也。”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大夫有所往,必與公士為賓也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一:“言必以公士為擯也。”
唐韓愈《衛府君墓誌銘》:“昆弟三人,俱傳父祖業,從進士舉,君獨不與俗為事。”
24.介詞。替。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所欲,與之聚之;所惡,勿施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一:“言民之所欲,則為民聚之也。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陳涉少時,嘗與人傭耕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西山一窟鬼》:“在吳洪家裏興妖,併駝獻嶺上為怪的,都與我捉來!”
25.介詞。把;將。
唐白居易《新製綾襖成感而有詠》:“爭得大裘長萬丈,與君都蓋洛陽城。”
宋王安石《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》詩:“不須乞米供高士,但與開軒作勝遊。”
宋莫崙《水龍吟》詞:“也擬與愁排遣,奈江山遮攔不斷。”
26.介詞。被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五》:“﹝夫差﹞無禮於宋,遂與勾踐禽,死於幹隧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戰國策一》:“言為勾踐所禽也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九:“不要煩煩惱惱,與別人看破了,發出議論來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六九回:“眾人雖素昔懼怕鳳姐,然想二姐兒實在溫和憐下,如今死去,誰不傷心落淚?隻不敢與鳳姐看見。”
27.介詞。於;在。
《公羊傳·莊公三十年》:“桓公之與戎狄,驅之爾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通說上》:“言桓公之於夷狄,驅之爾也。”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秦之與魏,譬若人之有腹心疾,非魏併秦,秦即併魏。”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闔閭內傳》:“將渡江於中流,要離力微,坐與上風。”
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七三回:“明悟托生與本州……後出家為僧,取名佛印。”
28.介詞。向。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?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箭本小弟所拾,原係他向天暗蔔的。隻是小弟當時不知其故,不曾與兄取得此箭在手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四七回:“﹝邢夫人﹞少不得進來,先與賈母請安。”
29.介詞。從;由。
《商君書·慎法》:“上舉一與民,民倍主位向私交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三回:“李逵這個兄弟,此去必然有失。不知眾兄弟們,誰是他鄉中人?可與他那裏探聽個消息。”
30.連詞。和;及。
《易·說卦》:“立天之道曰陰與陽,立地之道曰柔與剛,立人之道曰仁與義。”
《漢書·刑法誌》:“凡有爵者,與七十者,與未齔者,皆不為奴。”
唐韓愈《江陵途中寄翰林三學士》詩:“同官盡才俊,偏善柳與劉。”如:我們要善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。
31.連詞。與其。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與我處畎畝之中,由是以樂堯舜之道,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?”
《韓非子·難二》:“與吾得革車千乘,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。”
《史記·魯仲連鄒陽列傳》:“吾與富貴而詘於人,寧貧賤而輕世肆誌焉。”
32.連詞。如果,假如。
《漢書·藝文誌》:“漢興,魯申公為《詩》訓故,而齊轅固、燕韓生皆為之傳。或取《春秋》,采雜說,鹹非其本義。與不得已,魯最為近之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七》:“與者,如也。言三家說《詩》,皆非其本義,如必求其本義,則魯最為近之也。”
33.通“舉”。舉動;舉止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夫禮之立成者為飫,昭明大節而已,少曲與焉。”
俞樾《群經平議·周語一》:“與,古通作舉。少曲舉焉,謂無委曲之舉動也。”
34.通“舉”。記錄;登記。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鄭桓公將欲襲鄶,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辯智果敢之士,盡與其姓名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韓非子》:“與,當作舉……為悉記錄其姓名矣。”
35.通“舉”。推舉;選舉。參見“與能”。
36.通“舉”。高舉,騰起。
唐李商隱《重有感》詩:“豈有蛟龍愁失水,更無鷹隼與高秋。”
37.通“舉”。皆;全部。
《易·無妄》:“天下雷行,物與無妄。”
王弼註:“與,猶皆也。天下雷行,物皆不可以妄也。”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將以為有益於人,則與無益於人也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六》:“與讀為舉。舉,皆也。言其說皆無益於人也。”
《墨子·天誌中》:“當若子之不事父,弟之不事兄,臣之不事君也,故天下之君與謂之不祥者。”
38.通“予”。仇視;憎恨。
《穀梁傳·僖公十年》:“君喟然歎曰:‘吾與女未有過切,是何與我之深也。’”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穀梁傳》:“家大人曰,《方言》:‘予,讎也。’予、與古字通。與我之深,讎我之深也。”
II
yù
ㄩˋ
〔《廣韻》羊洳切,去禦,以。〕
亦作“與”。
1.參與。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”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五十不從力政,六十不與服戎,七十不與賓客之事。”
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“以光(孔光)為太師,與四輔之政。”
2.在其中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秦伯納女五人,懷嬴與焉。”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:“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,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。”
3.幹預。
《漢書·淮南厲王傳》:“皇帝不使吏與其間,赦大王,甚厚。”
顏師古註:“謂不令吏幹豫治其事。”
宋範成大《次韻時敘》:“作詩惜春聊復爾,春亦何能與人事?”
4.通“預”。預先,事先。
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天不可與慮兮,道不可與謀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與,音預也。”
5.通“豫”。遲疑。
《老子》:“與兮若冬涉川,猶兮若畏四鄰。”
6.通“豫”。喜悅。
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:“聖人不與也。”
高誘註:“與,猶說也。”
III
yú
ㄩˊ
〔《廣韻》以諸切,平魚,以。〕
亦作“與”。
1.語氣詞。表疑問或反詰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
《楚辭·漁父》:“漁父見而問之曰:‘子非三閭大夫與?何故至於斯?’”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此人暴虐吾國相,王縣購其名姓千金,夫人不聞與?何敢來識之也?”
2.語氣詞。表感嘆。
《詩·商頌·那》:“猗與那與,置我鞀鼓。”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曰:‘歸與歸與!吾黨之小子狂簡,進取不忘其初。’”
3.助詞。表句中停頓。
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子曰:‘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於予與改是。’”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若壅其口,其與能幾何?”
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:“朕之不明與嘉之,其奚哀悲之有!”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與,發聲也。得卒天年已善矣。”
阅读:10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