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求

求字的筆畫:7畫;

qiú

ㄑ〡ㄡˊ

〔《廣韻》巨鳩切,平尤,群。〕

1.“裘”的古字。

《說文·裘部》:“求,古文裘。”

段玉裁註:“此本古文裘字,後加衣為裘,而求專為幹請之用。”

《漢書·古今人表》有“樂正求”。按,《孟子·萬章下》作“樂正裘”。

2.尋找;搜尋。

《詩·小雅·伐木》:“嚶其鳴矣,求其友聲。”

《後漢書·皇後紀下·獻帝伏皇後》:“董承女為貴人,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。”

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談·談異五·挑戰》:“﹝陳章﹞乘白馬,被朱甲以自異,求陽五欲生致之。”

3.探索,探求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”

《舊唐書·禮儀誌七》:“求之本原,深所未諭。”

宋文天祥《〈指南錄〉後序》:“初奉使往來,無留北者,予更欲一覘北,歸而求救國之策。”如:追求真理。

4.請求;乞求。

《易·蒙》:“匪我求童蒙,童蒙求我。”

《新唐書·馬璘傳》:“入朝,求宰相,以檢校左僕射知省事,進扶風郡王。”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九回:“大後天可就是烏老大家的喜事。他臨走再三求下太太給他送送親。”

阿英《碧血花》第二幕:“一件事情,他決定之後,很難挽回。還求母親勸他一番。”

5.要求;需求。

《詩·周頌·臣工》:“嗟嗟保介,維莫之春,亦又何求?”

《元史·英宗紀》:“朕以幼沖,嗣承大業,錦衣玉食,何求不得。”
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十四:“他隻求能平安的過日子,快樂的過生日。”如:供過於求。

6.謀求;追求。

《詩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遹求厥寧,遹觀厥成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求美則不得美,不求美則美矣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雜說中》:“道鸞不揆淺才,好出奇語,所謂欲益反損,求妍更媸者矣。”

廬隱《海濱故人》:“我隻求我心之所適,再不輕易交朋友了。”

7.貪求。

《詩·邶風·雄雉》:“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。”

朱熹集傳:“求,貪。”

清惲敬《雄雉說》:“隘人之進則忮,冒己之進則求。”

8.責求。

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”

何晏集解:“君子責己,小人責人。”

唐玄宗《〈孝經〉序》:“劉炫明安國之本,陸澄譏康成之註,在理或當,何必求人?”邢昺疏:“求,猶責也。”

9.選擇,選取。

漢王充《論衡·譏日》:“作車不求良辰,裁衣獨求吉日,俗人所重,失輕重之實也。”

《晉書·謝玄傳》:“於時苻堅強盛,邊境數被侵寇,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禦北方者,安乃以玄應舉。”參見“求牛”。

10.獲得,得到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聖人用物,若用朱絲約芻狗,若為土龍以求雨;芻狗待之而求福,土龍待之而得食。”

高誘註:“求,猶得也。”

11.招來;招致。

《禮記·學記》:“發慮憲,求善良。”

鄭玄註:“求,謂招來也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今國家閒暇,及是時般樂怠敖,是自求禍也。”

漢趙曄《吳越春秋·夫差內傳》:“且與賊居,不知其禍,外復求怨,僥幸他國,猶治救瘑疥而棄心腹之疾。”

12.詢問。

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隰朋之為人也,上誌而下求。”

高誘註:“求,猶問也。”

13.引申為訪求。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閒,為人牧羊,立以為楚懷王,從民所望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永州鐵爐步誌》:“余乘舟來居九年,往來求其所以為鐵爐者無有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元英宗至治元年》:“陛下初登大寶,不求民瘼,而遽興大役以妨農務,恐失民望。”

14.終,最後。

《書·康誥》:“我時其惟殷先哲王德,用康乂民作求。”

孫星衍疏:“‘求’者,《詩》箋雲:終也……我是以思殷先哲王之德,以安治民,為終成殷先王之道。”

《詩·大雅·下武》:“王配於京,世德作求。”

鄭玄箋:“求,終也。

武王配行三後之道於鎬京者,以其世世積德,庶為終成其大功。”一說通“逑”、“仇”,義為“匹配”。

15.通“逑”。聚合。

《詩·小雅·桑扈》:“彼交匪敖,萬福來求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按王尚書曰:‘求,讀與‘逑’同。逑,聚也。’其說是也。”

16.通“賕”。賄賂。

《管子·法禁》:“削上以附下,枉法以求於民者,聖人之禁也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:“求,假為‘賕’。”

17.通“糾”。討伐,征討。

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:“匪安匪遊,淮夷來求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求與鳩、糾古同聲通用……糾者繩治之名,與討同義。”
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率師以來,唯敵是求。”

18.通“糾”。糾纏。參見“求竭”。

19.姓。

漢代有求商。見《漢書·何武傳》。

阅读:3575

●求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