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
祝字的筆畫:9畫;
I
zhù
ㄓㄨˋ
〔《廣韻》之六切,入屋,章。〕
1.祭祀時司禮儀的人。
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:“工祝致告。”
《禮記·曾子問》:“祫祭於祖,則祝迎四廟之主。”
鄭玄註:“祝,接神者也。”
宋洪邁《夷堅甲誌·趙善文》:“既禱,即告廟祝取錢,祝無辭以卻。”
2.祝禱。
《公羊傳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,飲食必祝曰:‘天茍有吳國,尚速有悔於予身。’”何休註:“祝,因祭祝也。”
《韓詩外傳》卷十:“茅父之為醫也,以莞為席,以芻為狗,北面而祝之,發十言耳,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。”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續集·支動》:“有書生住鄧州,嘗遊郡南,數月不返。其家詣蔔者占之,蔔者視卦,曰:‘甚異,吾未能了,可重祝。’祝畢,拂龜改灼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二:“﹝朱晦翁﹞遂對天祝下四句道:‘此地若發,是有地理;此地不發,是有天理。’祝罷而去。”
3.祝頌。
《左傳·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公宴於五梧,武伯為祝。”
杜預註:“祝,上壽酒。”
《莊子·天地》:“請祝聖人,使聖人壽。”
《呂氏春秋·樂成》:“王為群臣祝,令群臣皆得誌。”
高誘註:“祝,願也。”
曹禺《日出》第二幕:“我祝你永遠像今天這樣美。”
4.祝文。
漢王符《潛夫論·浮侈》:“或裁好繒,作為疏頭,令工采畫,雇人書祝,虛飾巧言,欲邀多福。”
《漢書·戾太子劉據傳》:“初,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,甚喜,為立禖,使東方朔、枚臯作禖祝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“高宗除喪,余以禮部郎入讀祝。”
5.呼雞聲。參見“祝雞”。
6.見“祝祝”。
7.通“屬”。附著;註敷。
《詩·鄘風·幹旄》:“素絲祝之。”
鄭玄箋:“祝,當作屬,屬著也。”參見“祝藥”。
8.通“斸”。斷截。參見“祝髮”。
9.通“州”。
《穀梁傳·隱公四年》:“衛祝籲弒其君完。”
範寧註:“祝籲,《左氏》、《公羊》及《詩》作‘州籲’。”
10.通“柷”。參見“祝敔”。
11.用同“囑”。囑咐。
宋華嶽《田家》詩:“拂曉呼兒去採樵,祝妻早辦午炊燒。”
宋葉適《校書郎王公夷仲墓誌銘》:“倅窘,持券五百祝夷仲曰:‘請書紙為驗。’”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事部四》:“﹝少遊﹞既去,頃之,坡復至,乃以前事言之,祝令答以虱本生於垢膩,許作冷淘。”
12.姓。
II
zhòu
ㄓㄡˋ
〔《廣韻》職救切,去宥,章。〕
1.詛咒。
《詩·大雅·蕩》:“侯作侯祝,靡屆靡究。”
毛傳:“作、祝,詛也。”
鄭玄箋:“王與群臣乖爭而相疑,日祝詛求其兇咎無極已。”
2.發誓。
《東觀漢記·司馬均傳》:“誠信行乎州裏,鄉人有爭曲直者,輒言敢祝少賓乎,心不直者終不敢祝也。”
III
chù
ㄔㄨˋ
〔《集韻》昌六切,入屋,昌。〕
古國名。
《竹書紀年》卷上:“﹝周平王﹞三年,齊人滅祝。”或以為即《爾雅·釋地》之祝栗,邵晉涵《爾雅正義》謂為涿鹿之聲轉。參閱清郝懿行《爾雅義疏》。
阅读:165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