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驢非馬
【成語】:非驢非馬
【拼音】:fēi lǘ fēi mǎ
【出處】:《漢書·西域傳下》:“驢非驢,馬非馬,若龜茲王,所謂騾也。”
【示例】:屈以巡按使兼總司令,布告中外,~,驚駭萬分。 ★蔡東藩、許厪父《民國通俗演義》第六九回
【反義詞】:一本正經
【歇後語】:騾子的臉兒;去了角的公鹿
【英文】:neither fish nor fowl
【德文】::weder Fisch noch Fleisch
【俄文】:ни то ни сё
【成語故事】:漢朝時,西域有一個龜茲國國王絳賓,在漢宣帝時多次訪問漢朝,他對漢朝的文化特別喜歡,回國後大力推廣漢朝的文化,這與西域的傳統習俗大相徑庭,人們認為他的這一套似是而非的東西是驢馬雜交的騾子
(非驢非馬,非驢非馬)
《漢書·西域傳下·渠犁》:“﹝龜茲王﹞後數來朝賀,樂漢衣服制度,歸其國,治宮室,作僥道周衛,出入傳呼,撞鐘鼓,如漢家儀。外國胡人皆曰:‘驢非驢,馬非馬,若龜茲王,所謂騾也。’”騾,即騾,馬驢雜交而生。後用“非驢非馬”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。
《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·駁<新民叢報>最近之非革命論》:“要之,論者之評判議院政治,不外抄襲穗積氏《立憲制下之三大政治》一篇,然使為純粹的抄襲,則猶不害為一種之政論,而論者乃雜以法理論焉,此其所有非驢非馬之奇觀也。”
瞿秋白《亂彈·新英雄》:“不是活人說的話,也不是死人說過的話,而是非驢非馬的騾子話。”
阅读:223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