緝
簡體緝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緝字筆畫:15畫。
(緝,緝)
I
jī
ㄐ〡
qī
ㄑ〡
〔《廣韻》七入切,入緝,清。〕
1.析麻撚接成線。
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大冬營室中,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,此之謂冬之秋。”
唐劉言史《瀟湘遊》詩:“夷女采山蕉,緝紗浸江水。”
2.泛指搓撚。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夏服》:“又有蕉紗,乃閩中取芭蕉皮析緝為之。”
3.縫衣邊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斬者何?不緝也。”
4.今亦指一種針腳細密相連的縫紉法。如:那個慰問袋真好看,黑線緝口紅鑲邊。
5.繼續。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官理》:“昔衛靈聽聖言而數驚,秦孝聞高談而睡寐,而欲緝隆平之化,牧良能之勳,猶卻行以逐馳,適楚而首燕也。”
6.聚集。
《文選·顏延之〈陽給事誄〉》:“立乎將卒之間,以緝華裔之眾。”
李善註:“緝,會聚也。”
7.光明。參見“緝熙”。
8.見“緝緝”。
9.緝拿;搜捕。
清黃鈞宰《金壺浪墨·南巡盛典》:“緝盜賊,贍窮困,以示太平。”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八八回:“我們兩個正是淮安軍捕衙門的番當,緝了你這兩個多月,你卻逃在這裏。”
II
jí
ㄐ〡ˊ
〔《集韻》即入切,入緝,精。〕
通“輯”。
1.協調;和合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﹝士會﹞及為成師,居太傅,端刑法,緝訓典,國無姦民。”
韋昭註:“緝,和也。”
《後漢書·陳蕃王允傳贊》:“陳蕃蕪室,誌清天綱。人謀雖緝,幽運未當。”
李賢註:“緝,合也。”
況周頤《蕙風詞話續編》卷一:“綜群言於至當,俾倚聲一道,不致流為句讀不緝之詩。”
2.收集;編輯。
南朝梁沈約《佛記序》:“適道已來,四十九載,妙應事多,宜加總緝,共成區畛。”
唐韓愈《招揚之罘》詩:“先王遺文章,綴緝實在余。”
3.編織;裁制。
晉王嘉《拾遺記·周》:“孟夏之時,鳳、鵲皆脫易毛羽。聚鵲翅以為扇,緝鳳羽以飾車蓋也。”
唐權德輿《和河南羅主簿送校書兄歸江南》:“知君始寧隱,還緝舊荷裳。”
宋梅堯臣《和民樂》:“大兒緝牛衣,小兒護雞窠。”
宋李石《續博物誌》卷十:“堯緝獬豸之皮以為帝帳。”
4.理;整治。
《文選·王儉〈褚淵碑文〉》:“是時天步初夷,王途尚阻,元戎啟行,衣冠未緝。”
呂延濟註:“緝,理也。”
《北史·呂羅漢傳》:“百姓頌之曰:‘時惟府君,克清克明,緝我荒土,人胥樂生。’”宋蘇軾《私試策問》之二:“官事之不脩,民事之不緝,非其不能,不屑為之也。”
阅读:101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