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
末字的筆畫:5畫;
mò
ㄇㄛˋ
〔《廣韻》莫撥切,入末,明。〕
1.樹梢。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其初易知,其上難知,本末也。”
高亨註:“蓋初爻如樹之本,上爻如樹之末,僅見其本,難知全樹,既見其末,易知全樹也。”
《楚辭·九歌·湘君》:“采薜荔兮水中,搴芙蓉兮木末。”
唐李頻《江上居寄山中客》詩:“殘雲收樹末,返照落江源。”
宋蘇轍《試院唱酬》之九:“晨暉轉簾影,微風響松末。”
2.指其他植物的梢端。
戰國楚宋玉《風賦》:“夫風生於地,起於青蘋之末。”
漢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忽朝陽之安,甘折苕之末,日忘一日,以至覆沒。”
晉崔豹《古今註·魚蟲》:“結草蟲一名結葦,好於草末折曲草葉以為巢窟。”
3.泛指物的端、尾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弓人》:“角欲青白而豐末。”
孫詒讓正義:“末,謂角耑。”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獻杖者執末。”
孔穎達疏:“末,拄地頭也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見輿薪。”
《史記·平原君虞卿列傳》:“夫賢士之處世也,譬若錐之處囊中,其末立見。”
唐劉得仁《和段校書冬夕寄題廬山》:“細徑縈巖末,高窗見海涯。”
清劉獻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一:“﹝閻爾梅﹞《棧道詩》:‘峰末有峰青漢插,地根無地黑江流。’”
4.指人體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。(1)肢。
《管子·內業》:“飽不疾動,氣不通於四末。”
尹知章註:“四末,四支。”支,同“肢”。(2)頭。
《逸周書·武順》:“元首曰末。”
孔晁註:“元首,頭也。”(3)耳與目。參見“末衡”。(4)脊背。參見“末僂”。參閱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·釋跟》。
5.指末座。
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:“賓坐席末。”
唐康駢《劇談錄·郭鄩見窮鬼》:“因召同列者命酒開筵,為歡頗甚。時張生預其末。”
6.泛指末位,後列。多用作謙詞。
晉潘嶽《馬汧督誄》:“天子既已策而贈之,微臣託乎舊史之末,敢闕其文哉!”宋蘇軾《答王商彥》:“忝親戚之末,未嘗修問左右。”
7.下部;下面。
元郝經《泰山賦》:“飛仙飄兮遨遊,挹日月而遂樂……禦絕頂之長風,眇天地於目末。”
8.邊際。
漢張衡《東京賦》:“左瞰暘谷,右睨玄圃,眇天末以遠期,規萬世而大摹。”
宋周紫枝《朝中措》詞:“黃昏樓閣亂棲鴉,天末淡微霞。”
9.遠,偏遠。
《後漢書·黨錮傳序》:“從祖兄弟別居異財,恩義已輕,服屬疏末。”
10.終;最後。
《書·立政》:“我則末惟成德之彥。”
孔傳:“我則終惟有成德之美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祝盟》:“誄首而哀末,頌體而祝儀。”
唐韓愈《辛卯年雪》詩:“河南二月末,雪花一尺圍。”徐遲《向著二十一世紀》:“轉眼將是本世紀末,剎那又到新世紀初。”
11.借指事情的後果、終局。
《莊子·庚桑楚》:“大亂之本,必生於堯舜之間,其末存乎千世之後。”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聖人見微以知萌,見端以知末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一二一:“又有始間不好,到末好者。”
12.衰,衰敗。
《後漢書·黨錮傳序》:“叔末澆訛,王道陵缺,而猶假仁以效己,憑義以濟功。”參見“末世”。
13.指老年,晚年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武王末受命。”
鄭玄註:“末猶老也。”
《漢書·外戚傳下·孝成趙皇後》:“孝成皇帝自知繼嗣不以時立,念雖末有皇子,萬歲之後未能持國。”
顏師古註:“末,晚暮也。”
《後漢書·鄭玄傳》:“末所憤憤者,徒以亡親墳壟未成,所好群書率皆腐敝,不得於禮堂寫定;傳與其人。”
14.非根本的、次要的事。多與“本”對言。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子夏之門人小子,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,抑末也,本之則無,如之何?”
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:“治之所以為本者,仁義也;所以為末者,法度也。”
唐張九齡《上封事書》:“今天下未必治於上古,而事務日倍於前,誠以不正其本而設巧於末。”
《宋史·陳俊卿傳》:“陛下憂勤恭儉,清靜寡欲,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絕,顧於騎射之末猶未能忘。”
15.古代指工商業。與為“本”的農業相對。
《商君書·壹言》:“治國能摶民力而壹民務者,強;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通有》:“百工居肆以致其事,農商交易以利本末。”
宋蘇轍《民政策上·第五道》:“粒米狼戾而不為斂,藜藿不繼而不為發。故為之法曰:賤而官為糴之以無傷農,貴而官發之以無傷末。”
清黃宗羲《明夷待訪錄·財計三》:“世儒不察,以工商為末,妄議抑之。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,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,蓋皆本也。”
範文瀾蔡美彪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一編第五章第一節:“商鞅抑末政策,意在防止商賈高利貸者兼併土地……同時,國君獨占工商業,也可以增強國家的富力。”
16.細微;卑微。
《易·鹹》:“《象》曰:‘鹹其脢’,誌末也。”
《南史·文學傳·鍾嶸》:“嶸雖位末名卑,而所言或有可採。”
清李漁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結構》:“元有天下,非特政、刑、禮、樂一無可宗,即語言,文字之末,圖書、翰墨之微,亦少概見。”
17.淺;膚淺。
《後漢書·陳元傳》:“時議欲立《左氏傳》博士,範升奏以為《右氏》淺末,不宜立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上責躬應詔詩表》:“謹拜表並獻詩三篇,詞旨淺末,不足采覽。”
清魏源《皇朝經世文編敘》:“精極蜎蠖不為奧,博周倫物不為末。”
18.碎屑,粉末。
《晉書·石崇傳》:“豆至難煮,豫作熟末,客來,但作白粥以投之耳。”
《晉書·藝術傳·鳩摩羅什》:“乃以五色絲作繩結之,燒為灰末,投水中。”
唐李白《酬張司馬贈墨》詩:“上黨碧松煙,夷陵丹砂末。”
宋梅堯臣《和永叔嘗新茶雜言》:“晴明開軒碾雪末,眾客共賞皆稱嘉。”
方紀《三峽之秋》:“當她說完了,輕輕地拍拍手上的粉筆末,走回自己的位置時,樣子卻像一個老練的教師。”
19.謂研成粉末。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小兒瘡痘》:“後得老醫一方,用蛇蛻一具,淨洗,焙令燥,又天花粉等分,細末之……用米泔水熟煮,切食之。”
20.遺留;剩餘。參見“末風”、“末緒”、“末勢”。
21.減輕;抹除。
《新唐書·吐蕃傳下》:“澤(樊澤)與結贊約盟清水,以牛、馬為牲。
鎰(張鎰)欲末其禮,乃紿結贊曰:‘唐非牛不田,蕃非馬不戰,請用犬、豕、羊。’”參見“末減”、“末殺”。
22.追逐,追求。參見“末貨”。
23.抹,塗抹。
24.傳統戲劇腳色行當。一般扮演中年或中年以上男子。
宋雜劇中已有末出現。
元雜劇中的“正末”是與“正旦”並重的兩個重要腳色。
明清戲曲中都有“末”,表演上基本與“生”、“外”相同。參見“末泥”、“末腳”。
25.車軾上的覆蓋物。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絲末、彌龍,所以養威也。”
楊倞註:“末,與‘幦’同。
《禮記》:‘君羔幦虎犆。’鄭雲:‘覆笭也。’絲幦,蓋織絲為幦。”
26.代詞。表示沒有什麽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“末之也,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。”
漢揚雄《法言·吾子》:“舍舟航而濟乎瀆者,末矣;舍‘五經’而濟乎道者,末矣。”
明李贄《黨籍碑》:“小人誤國猶可解救,若君子而誤國,則末之何矣。”
27.語氣詞。用於句首。
《公羊傳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。”
陳立義疏引《經傳釋詞》:“末,蓋發聲。末不亦,不亦也。”
28.語氣詞。用在句末表示疑問。
元無名氏《黃花峪》第一摺:“兀那賣酒的,有酒末?”
29.語氣詞。用在句中,表示停頓,有點出下面話題的作用。
茅盾《故鄉雜記》二:“上海北頭,橫直是燒光末,要打就在北頭打!”張天翼《包氏父子》:“不作興過年末,這是新派,這是……。”
30.語氣詞。用作歌曲中的襯字。
元張可久《寨兒令·閨思》曲:“噤末聲離繡床,躡著腳步迴廊。”
劉半農《第二歌(勞工的歌)》:“人家說磨豆腐朋友苦連天,我豆腐末也勤勤懇懇磨過十來年。”
31.語氣詞。用作詞的後綴。
元楊梓《霍光鬼諫》第二摺:“問甚末父子情腸,險失了君臣體面。”
李廣田《山水》:“他們猜想那塊石頭的來源……為幾千萬年的山水所沖洗,於是變得這末滑,這末圓,又這末好看。”
何士光《草青青》:“那末,這是開大會。分組會,或者早飯或晚飯的時候到了。”
32.副詞。表示禁戒。相當於“不要”。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食下,問所膳,命膳宰曰:‘末有原。’”鄭玄註:“勿有所再進。為其失飪,臭味惡也。”
33.副詞。表示否定。相當於“未”、“沒有”、“不”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其變而之吉祭也,比至於祔,必於是日接,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。”
《公羊傳·隱公六年》:“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?”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魯有昆弟五人者,其父死。其長子嗜酒而不葬。其四弟曰:‘子與我葬,當為子沽酒。’……已葬,而責酒於其四弟。四弟曰:‘吾末與子酒矣。’”
阅读:225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