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汉字/字典 > 末

末字的笔画:5画;

ㄇㄛˋ

〔《广韵》莫拨切,入末,明。〕

1.树梢。

《易·繫辞下》:“其初易知,其上难知,本末也。”

高亨注:“盖初爻如树之本,上爻如树之末,仅见其本,难知全树,既见其末,易知全树也。”

《楚辞·九歌·湘君》:“采薜荔兮水中,搴芙蓉兮木末。”

唐李频《江上居寄山中客》诗:“残云收树末,返照落江源。”

宋苏辙《试院唱酬》之九:“晨晖转帘影,微风响松末。”

2.指其他植物的梢端。

战国楚宋玉《风赋》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苹之末。”

汉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忽朝阳之安,甘折苕之末,日忘一日,以至覆没。”

晋崔豹《古今注·鱼虫》:“结草虫一名结苇,好于草末折曲草叶以为巢窟。”

3.泛指物的端、尾。

《周礼·考工记·弓人》:“角欲青白而丰末。”

孙诒让正义:“末,谓角耑。”
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献杖者执末。”

孔颖达疏:“末,拄地头也。”
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”

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”

唐刘得仁《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》:“细径萦岩末,高窗见海涯。”

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一:“﹝阎尔梅﹞《栈道诗》:‘峰末有峰青汉插,地根无地黑江流。’”

4.指人体的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。(1)肢。

《管子·内业》:“饱不疾动,气不通于四末。”

尹知章注:“四末,四支。”支,同“肢”。(2)头。

《逸周书·武顺》:“元首曰末。”

孔晁注:“元首,头也。”(3)耳与目。参见“末衡”。(4)嵴背。参见“末偻”。参阅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·释跟》。

5.指末座。

《仪礼·公食大夫礼》:“宾坐席末。”

唐康骈《剧谈录·郭鄩见穷鬼》:“因召同列者命酒开筵,为欢颇甚。时张生预其末。”

6.泛指末位,后列。多用作谦词。

晋潘岳《马汧督诔》:“天子既已策而赠之,微臣託乎旧史之末,敢阙其文哉!”宋苏轼《答王商彦》:“忝亲戚之末,未尝修问左右。”

7.下部;下面。

元郝经《泰山赋》:“飞仙飘兮遨游,挹日月而遂乐……御绝顶之长风,眇天地于目末。”

8.边际。

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左瞰暘谷,右睨玄圃,眇天末以远期,规万世而大摹。”

宋周紫枝《朝中措》词:“黄昏楼阁乱栖鸦,天末澹微霞。”

9.远,偏远。

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从祖兄弟别居异财,恩义已轻,服属疏末。”

10.终;最后。

《书·立政》:“我则末惟成德之彦。”

孔传:“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。”
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祝盟》:“诔首而哀末,颂体而祝仪。”

唐韩愈《辛卯年雪》诗:“河南二月末,雪花一尺围。”徐迟《向着二十一世纪》:“转眼将是本世纪末,刹那又到新世纪初。”

11.借指事情的后果、终局。

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大乱之本,必生于尧舜之间,其末存乎千世之后。”

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圣人见微以知萌,见端以知末。”

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二一:“又有始间不好,到末好者。”

12.衰,衰败。

《后汉书·党锢传序》:“叔末浇讹,王道陵缺,而犹假仁以效己,凭义以济功。”参见“末世”。

13.指老年,晚年。

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武王末受命。”

郑玄注:“末犹老也。”

《汉书·外戚传下·孝成赵皇后》:“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,念虽末有皇子,万岁之后未能持国。”

颜师古注:“末,晚暮也。”

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末所愤愤者,徒以亡亲坟垄未成,所好群书率皆腐敝,不得于礼堂写定;传与其人。”

14.非根本的、次要的事。多与“本”对言。

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,抑末也,本之则无,如之何?”

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治之所以为本者,仁义也;所以为末者,法度也。”

唐张九龄《上封事书》:“今天下未必治于上古,而事务日倍于前,诚以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。”

《宋史·陈俊卿传》:“陛下忧勤恭俭,清静寡欲,前代英主所不能免者皆屏绝,顾于骑射之末犹未能忘。”

15.古代指工商业。与为“本”的农业相对。

《商君书·壹言》:“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,强;能事本而禁末者,富。”

汉桓宽《盐铁论·通有》:“百工居肆以致其事,农商交易以利本末。”

宋苏辙《民政策上·第五道》:“粒米狼戾而不为敛,藜藿不继而不为发。故为之法曰:贱而官为籴之以无伤农,贵而官发之以无伤末。”

清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财计三》:“世儒不察,以工商为末,妄议抑之。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,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,盖皆本也。”

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一编第五章第一节:“商鞅抑末政策,意在防止商贾高利贷者兼併土地……同时,国君独占工商业,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富力。”

16.细微;卑微。

《易·咸》:“《象》曰:‘咸其脢’,志末也。”

《南史·文学传·锺嵘》:“嵘虽位末名卑,而所言或有可採。”

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结构》:“元有天下,非特政、刑、礼、乐一无可宗,即语言,文字之末,图书、翰墨之微,亦少概见。”

17.浅;肤浅。

《后汉书·陈元传》:“时议欲立《左氏传》博士,范升奏以为《右氏》浅末,不宜立。”

三国魏曹植《上责躬应诏诗表》:“谨拜表并献诗三篇,词旨浅末,不足采览。”

清魏源《皇朝经世文编叙》:“精极蜎蠖不为奥,博周伦物不为末。”

18.碎屑,粉末。

《晋书·石崇传》:“豆至难煮,豫作熟末,客来,但作白粥以投之耳。”

《晋书·艺术传·鸠摩罗什》:“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,烧为灰末,投水中。”

唐李白《酬张司马赠墨》诗:“上党碧松烟,夷陵丹砂末。”

宋梅尧臣《和永叔尝新茶杂言》:“晴明开轩碾雪末,众客共赏皆称嘉。”

方纪《三峡之秋》:“当她说完了,轻轻地拍拍手上的粉笔末,走回自己的位置时,样子却像一个老练的教师。”

19.谓研成粉末。

宋周密《齐东野语·小儿疮痘》:“后得老医一方,用蛇蜕一具,淨洗,焙令燥,又天花粉等分,细末之……用米泔水熟煮,切食之。”

20.遗留;剩馀。参见“末风”、“末绪”、“末势”。

21.减轻;抹除。

《新唐书·吐蕃传下》:“泽(樊泽)与结赞约盟清水,以牛、马为牲。

镒(张镒)欲末其礼,乃绐结赞曰:‘唐非牛不田,蕃非马不战,请用犬、豕、羊。’”参见“末减”、“末杀”。

22.追逐,追求。参见“末货”。

23.抹,涂抹。

24.传统戏剧脚色行当。一般扮演中年或中年以上男子。

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。

元杂剧中的“正末”是与“正旦”并重的两个重要脚色。

明清戏曲中都有“末”,表演上基本与“生”、“外”相同。参见“末泥”、“末脚”。

25.车轼上的覆盖物。
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丝末、弥龙,所以养威也。”

杨倞注:“末,与‘幦’同。

《礼记》:‘君羔幦虎犆。’郑云:‘覆笭也。’丝幦,盖织丝为幦。”

26.代词。表示没有什么。

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末之也,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。”

汉扬雄《法言·吾子》:“舍舟航而济乎渎者,末矣;舍‘五经’而济乎道者,末矣。”

明李贽《党籍碑》:“小人误国犹可解救,若君子而误国,则末之何矣。”

27.语气词。用于句首。

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。”

陈立义疏引《经传释词》:“末,盖发声。末不亦,不亦也。”

28.语气词。用在句末表示疑问。

元无名氏《黄花峪》第一摺:“兀那卖酒的,有酒末?”

29.语气词。用在句中,表示停顿,有点出下面话题的作用。

茅盾《故乡杂记》二:“上海北头,横直是烧光末,要打就在北头打!”张天翼《包氏父子》:“不作兴过年末,这是新派,这是……。”

30.语气词。用作歌曲中的衬字。

元张可久《寨儿令·闺思》曲:“噤末声离绣床,蹑着脚步迴廊。”

刘半农《第二歌(劳工的歌)》:“人家说磨豆腐朋友苦连天,我豆腐末也勤勤恳恳磨过十来年。”

31.语气词。用作词的后缀。

元杨梓《霍光鬼谏》第二摺:“问甚末父子情肠,险失了君臣体面。”

李广田《山水》:“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……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,于是变得这末滑,这末圆,又这末好看。”

何士光《草青青》:“那末,这是开大会。分组会,或者早饭或晚饭的时候到了。”

32.副词。表示禁戒。相当于“不要”。

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食下,问所膳,命膳宰曰:‘末有原。’”郑玄注:“勿有所再进。为其失饪,臭味恶也。”

33.副词。表示否定。相当于“未”、“没有”、“不”。

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其变而之吉祭也,比至于祔,必于是日接,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。”

《公羊传·隐公六年》:“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?”

《墨子·公孟》:“鲁有昆弟五人者,其父死。其长子嗜酒而不葬。其四弟曰:‘子与我葬,当为子沽酒。’……已葬,而责酒于其四弟。四弟曰:‘吾末与子酒矣。’”

阅读:2253

标签: 杨树 植物

●〖汉字〗末(拼音版)

●〖汉字〗末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汉字:本

⇛后一个汉字:未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