攤
簡體攤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攤字筆畫:22畫。
(攤,攤)
tān
ㄊㄢ
〔《廣韻》他幹切,平寒,透。〕
1.平鋪;展布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紅藍花梔子》:“於蓆上攤而曝乾。”
宋張鎡《南湖二亭落成》詩之二:“窗前細雨攤魚網,壁上斜陽曬釣筒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一回:“桌上攤著一本帳。”
周立波《蔔春秀》:“小腳婆子走出來,把兩手一攤。”
2.分擔,分派。
唐張九齡《處分十道朝集使敕》:“況在豐年,不能招緝,遂使戶多虛掛,人苦均攤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三六回:“錢也賺夠了,苦事情又攤不著。”
趙樹理《李家莊的變遷》一:“原被事主,有理的攤四成,沒理的攤六成。”
3.碰到,遇到。多指不如意的事情。呂劇《李二嫂改嫁》第二場:“就可惜年輕輕無依無靠,攤了個惡婆婆凈折磨她。”
4.把柔軟或糊狀食物鋪成片狀進行煎烤。
明劉若愚《酌中誌·飲食好尚紀略》:“各家用黍麵棗糕,以油煎之;或以麵和稀,攤為煎餅,名曰‘薰蟲’。”
孫犁《白洋澱紀事·正月》:“到集上買了一串麻糖,十個柿子,回來自己又攤上幾個爐糕兒。”
5.設在路旁、廣場等處的簡易售貨處。
明陳世彭《〈元故宮遺錄〉跋》:“予於萬曆三十六年間,得於吳門書攤上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二回:“店前擺了一個攤,攤上面擺了幾個不知隔了幾天的舊燒餅。”
6.古代博戲名。
宋洪邁《容齋五筆·俗語有出》:“今人意錢賭博,皆以四數之,謂之‘攤’。”
《孽海花》第四回:“那人投他所好,和他搖了兩夜攤。”參見“攤蒱”、“攤錢”。
7.弛緩;軟弱無力;風癱。今字多作“癱”。
晉王叔和《脈經·平雜病》:“滑而浮散者攤緩風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宮調》卷三:“歪著頭避著,通紅了面皮,筵席上軟攤了半壁。”
元關漢卿《普天樂·崔張十六事·母親變卦》曲:“眼睜睜把比目魚分破,知他是命福如何,我這裏軟攤做一垛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四九回:“讓他纏兩日,性攤了回去時,我們卻不自在受用唐僧也。”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言》:“攤……今人猶言風攤,俗字作癱。攤乃借為弛字。”
沙汀《困獸記》二七:“他又踉踉蹌蹌退轉來了,攤倒在椅子上。”
8.引申指倒塌。
《醒世恒言·錢秀才錯占鳳凰儔》:“天攤下來,自有長的撐住。”
9.通“灘”。見“攤簧”。
《爾雅·釋天》“涒灘”唐陸德明釋文:“灘或本作攤。”參見“攤簧”。
10.量詞。表示概量。猶堆。
《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曆史歌謠選·長毛到渭南》:“先破城,後殺官,鄉勇死了一大攤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二十章:“糧站左近等候的群眾一攤一攤,比沙家店這小街遇集的日子還要人稠。”
阅读:102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