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
格字的筆畫:10畫;
I
gé
ㄍㄜˊ
〔《廣韻》古伯切,入陌,見。〕
〔《廣韻》古落切,入鐸,見。〕
1.來,至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帝曰:格汝舜,詢事考言,乃言厎可績。三載汝陟帝位。”
孔傳:“格,來。”
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孝友時格,永乃保之。”
鄭玄註:“格,至也。”
《後漢書·班彪傳》:“乘其命賜彤弧黃戚之威,用討韋、顧、黎、崇之不格。”
宋周煇《清波雜誌》卷十一:“此蓋陛下恪祀事,追述三代,作新禮器,上體天道……天意感昭,神明降格。”
明方孝孺《雜著六·雜問》:“撝戈召賓,賓將格乎?”
2.感通;感動。
《書·說命下》:“佑我烈祖,格於皇天。”
南朝宋何承天《重答顏光祿》:“龍門九成,人鬼鹹格。”
北魏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·永寧寺》:“太原王功格天地,造濟生民,赤心奉國,神明所知。”
宋陳師道《黃樓銘》:“誠格百神,可謂有功矣。”
清戴名世《李月桂家傳》:“君嘗曰:‘天下無不可感之民,無不可格之主。’”
3.上升。
《書·呂刑》:“乃命重黎絕地天通,罔有降格。”
孫星衍疏引《爾雅·釋詁》:“格,陞也。”
4.糾正,匡正。
《書·冏命》:“繩愆糾謬,格其非心。”
孔穎達疏:“格其非妄之心。心有妄作則格正之。”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人不足與適也,政不足間也,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。”
趙岐註:“格,正也。”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神仙鬼怪》:“師既絕物,願見者足纔踵門,輒嫚罵,疏其隱諱,皆探其不聞於人者發之,無不慚退。雖不得見,恥心且格矣。”
太平天國洪仁玕《資政新篇》:“誠以此能格其邪心,寶其靈魂,化其愚蒙,寶其才德也。”
5.推究。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後知至。”
《掃迷帚》第一回:“天可測,海可航,山可鑿,道可通,萬物可格,百事可為。”
6.指推測。
《關尹子·九藥》:“古今之俗不同,東西南北之俗又不同,至於一家一身之善又不同,吾豈執一豫格後世哉!”參見“格物”。
7.量度,衡量。
《逸周書·五權》:“政有三機五權,汝敬格之哉!”朱右曾校釋“格,量度也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歸心》:“以詩禮之教,格朝廷之人,略無全行者。”
盧文弨補註:“格,猶裁也。”
宋蘇轍《私試進士策問》之二七:“雖漢唐之隆,格之以商周之盛,蓋已愧矣。”
《歧路燈》第六一回:“你不信,隻到穴場,用羅經格一格,便知道錯了幾個字。”
8.擊打;格鬥。
《逸周書·武稱》:“追戎無恪,窮寇不格。力倦氣竭,乃易克。”
孔晁註:“格,鬥也。”
《舊唐書·德宗紀下》:“二月丁亥,許州人李狗兒持杖入含元殿,擊欄檻,又格擒者。”
宋王禹偁《刻石為丘行恭贊序》:“禦馬中於流矢,行恭乃下馬拔箭,徒行格人,力衛乘輿。”
章炳麟《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》:“張繼馳詣壇上,政聞社員持機格之。
金剛自後搤其肩,格者僵,繼得上。”
9.謂沖激,激蕩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穀水》:“至靈王時,穀水盛出於王城西,,而南流合於洛,兩水相格,有似於鬥,而毀王城西南也。”
10.擊殺,搏殺。
《新唐書·元德秀傳》:“有盜繫獄,會虎為暴,盜請格虎自贖,許之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象升血戰兩日,砲盡矢竭,猶手格十數人乃死。”參見“格殺”。
11.抗拒,抵禦。
《墨子·天誌下》:“民之格者則勁拔之,不格者則係操而歸。”
《史記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五國已亡,秦兵卒入臨淄,民莫敢格者。”
《明史·熊廷弼傳》:“廣寧用馬步列壘河上,以形勢格之,綴敵全力。”
清毛祥麟《小刀會紀略》:“乃揮刃直前,公格以手,落一指。”
12.相匹敵。
《戰國策·楚策一》:“且夫為從者,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也,夫虎與羊不格明矣。”
鮑彪註:“格,猶敵。”
13.拘執。
《墨子·天誌下》:“而況有踰於人之牆垣,抯格人之子女者乎?”孫詒讓間詁引俞樾曰:“格人之子女,謂拘執人之子女。”
《北史·魏鹹陽王禧傳》:“俄而禧被禽,送華林都亭,著千斤鎖格龍武,羽林掌衛之。”
14.限制,局限。
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“批亢擣虛,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。”
宋司馬光《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》:“今之科場格之以辭賦,又不足以觀言。”
清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九:“余意天然佳耦,欲配合之,而格於例,乃發官媒,免其笞。”
15.擱置;阻隔。
《史記·梁孝王世家》:“竇太後心欲以孝王為後嗣。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,竇太後義格,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。”
宋賀鑄《野步》詩:“津頭微徑望城斜,水落孤村格嫩沙。”
錢鍾書註:“格,阻隔。”
清唐甄《潛書·權實》:“天下奚治?令行則治;天下奚不治?令不行則不治……格而不達,舉而易廢。”
孫中山《自傳》:“不幸辛亥革命之役,忽視革命方略,置而不議,格而不行。”
16.法式;標準;規格。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言有物而行有格也,是以生則不可奪誌,死則不可奪名。”
鄭玄註:“格,舊法也。”
孫希旦集解:“有格則無踰矩之行。”
《後漢書·傅燮傳》:“朝廷重其方格。”
李賢註:“格,猶標準也。”
《南齊書·豫章文獻王嶷傳》:“作冢勿令深,一一依格,莫過度也。”
宋曾鞏《本朝政要策·銓選》:“建隆初,定考判之制,著循資之格。”
謝覺哉《隨手拈來》:“格,是標準,又叫規格,這就合格,那就不合格。”
17.條例;制度。
《北史·封述傳》:“﹝述﹞為三公郎中,時增損舊事,為《麟趾新格》,其名法科條,皆述所刪定。”
《新唐書·刑法誌》:“唐之刑書有四:曰律、令、格、式……格者,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一二八:“元豐中,執政安燾等上所定敕令。上喻燾曰:‘設於此而逆彼之至謂之格,設於此而使彼效之謂之式。’……格如五服制度,某親當某服,某服當某時,各有限極,所謂設於此而逆彼之至之謂也。”
18.品格,格調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議對》:“亦各有美,風格存焉。”
唐賈島《送賀蘭上人》詩:“無師禪自解,有格句堪誇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十:“唐王建《牡丹詩》雲:‘可憐零落蕊,收取作香燒。’雖工而格卑。”
鄭振鐸《中國繪畫的優秀傳統》:“趙孟堅的《墨蘭圖》,娟秀清高,已開啟了元人的畫格。”
19.木名。常綠喬木,羽狀複葉,小葉卵形,花白色,莢果扁平。木材紅褐色,堅硬耐濕,可供傢具、造船、建築等用材。
《管子·地員》:“山之材,其草兢與薔,其木乃格;鑿之二七十四尺而至於泉。”一說格為“椵”的借字。參閱清俞樾《諸子平議·管子五》“其木乃格”。
20.樹的長枝條。
漢司馬相如《上林賦》:“夭蟜枝格,偃蹇杪顛。”
北周庾信《小園賦》:“草樹混淆,枝格相交。”
唐李吉甫《九日小園獨謠贈門下武相公》詩:“舞叢新菊遍,繞格古藤垂。”
21.泛指長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句》:“若夫筆句無常,而字有條數,四字密而不促,六字格而非緩。”
22.張網的木樁。
《莊子·胠篋》:“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,則獸亂於澤矣。”
陸德明釋文引李頤曰:“削格,所以施羅網也。”
唐李白《大獵賦》:“罝罘綿原,峭格掩路。”
23.支架。
《周禮·地官·牛人》“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”漢鄭玄註:“互,若今屠家縣肉格。”
《梁書·王茂傳》:“茂在江州,夢鍾磬在格,無故自墮,心惡之。”
宋周必大《玉堂雜記》:“禦前列金器,如硯匣、壓石,筆格、糊校、水滴之屬。”
元本高明《琵琶記·五娘書館題詩》:“積金花玉版之箋,列錦紋銅綠之格。”
錢南揚校註:“格,閣筆之器,俗稱筆架。”
24.木柵欄。
唐杜甫《潼關吏》詩:“連雲列戰格,飛鳥不能踰。”
仇兆鰲註:“戰格即戰柵。”
明高啟《從軍行》:“揚旌三道出,列格五營連。”
25.古代施酷刑的刑具。
《呂氏春秋·過理》:“糟丘、酒池、肉圃為格。”
高誘註:“格,以銅為之,布火其下,以人置上,人爛墮火而死。”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西伯乃獻洛西之地,以請紂去炮格之刑。”
《後漢書·黨錮傳·範滂》:“獄吏將加掠考,滂以同囚多嬰病,乃請先就格,遂與同郡袁忠爭受楚毒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惠棟曰:“高誘《淮南子》註雲:‘格,搒床也。’”
26.箭靶子。
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:“射儀,度不得,則格的不中。”
高誘註:“格,射之椹質也。”
27.犁衡。
唐樊綽《蠻書·雲南管內物產》:“每耕田用三尺犁,格長丈餘,兩牛相去七八尺,一佃人前牽牛,一佃人持按犁轅,一佃人秉耒。”
宋兆麟《西漢時期農業技術的發展》:“《蠻書》所謂的格,也就是二牛擡杠中的木杠。這個木杠又稱犁衡。”
28.方框;格子。
唐楊炯《臥讀書架賦》:“伊國工而嘗巧,度山林以為格。”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故事一》:“玉堂東承旨閤子窗格上有火燃處。”
魯迅《吶喊·端午節》:“上海的書鋪子,買稿要一個一個的算字,空格不算數。”
29.博戲“格五”的省稱。亦指賭博戲。
30.中醫學術語。脈象之一。謂阻格不通。
《難經·經脈診候》:“脈有太過,有不及,有陰陽相乘,有覆,有溢,有關,有格。”
31.指吐逆癥。
《醫宗金鑒·張仲景〈傷寒論·太陰全篇〉》:“傷寒,本自寒下,醫復吐之,寒格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。”註:“經曰:格則吐逆。格者,吐逆之病名也。”
32.語言學術語。某些語言中的名詞、代詞等用詞尾變化表示不同於其他詞的語法關係。如俄語的名詞、代詞、形容詞都有六個格。
33.邏輯學術語。指根據中項在大小前提中的位置而分三段論的不同形式。如:同格。
34.猶已,已經。參見“格是”。
35.方言。猶這。
《收穫》1981年第5期:“寶姑呀,你多揀菜吃,格碗菜特為你弄的嘛!”
36.方言。猶受,經受。參見“格不住”。
37.方言。助詞。結構助詞。猶的(de)。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八回:“上海格規矩才叫小姐,也有稱先生格。”
《負曝閑談》第十六回:“俚亦勿是錢大人格朋友,俚是金大少格朋友呀。”
38.方言。助詞。語助詞。昆劇《墻頭馬上》第二場:“啥格看神仙?看女眷是使勿得格,公子快點上馬走,不要弄出點事體來。”
李季《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》詩:“藍格英英的天上遮烏雲,哥有心看妹,聽說妹妹嫁了人。”
39.量詞。塊。
清黃叔璥《臺海使槎錄·物產》:“鳳邑鹽埕一千三百二十一格,每格廣狹不一,計丈定課。”
40.量詞。項,件。
李準《李雙雙小傳》:“可是你心裏就沒有把食堂辦好這一格,還想著要出出頭,那當然不會有那一天。”
41.通“輅”。
《晏子春秋·諫下二十》:“吾將左手擁格,右手棞心,立餓枯槁而死。”
張純一校註引王念孫曰:“格,即輅字,謂柩車轅上橫木所以屬引者也……作格者,借字耳。”
42.土堅硬。
《管子·地員》:“五粟之土,乾而不格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引陳奐曰:“格,當讀如挌。”
43.引申為強悍。參見“格虜”。
44.通“閣”。
《隸釋·漢司隸校尉楊渙石門頌》:“或解高格,下就平易,行者欣然焉。”
王念孫曰:“格,即棧閣之閣。”見《讀書雜誌·漢隸拾遺》。
45.通“茖”。山蔥。
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其土毛則搉牧薦草,芳茹甘荼……桂荏、鳧葵,格、韭、菹、於。”
李賢註:“《爾雅》曰:‘茖,山蔥。’格與茖古字通。”
46.通“嘏”。參見“格命”。
47.姓。
漢有侍禦史格班。
II
luò
ㄌㄨㄛˋ
〔《集韻》歷各切,入鐸,來。〕
1.村落。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吏苛察,盜賊惡少年投缿購告言姦,置伯格長以牧司姦盜賊。”
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古‘村落’字亦作‘格’。街陌屯落皆設督長也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伯音阡陌,格音村落。言阡陌村落皆置長也。”
2.零落。
《淮南子·時則訓》:“夏行春令,風;行秋令,蕪;行冬令,格。”
劉文典集解引王引之曰:“格,讀為落,謂夏行冬令,則草本零落也。格字從木各聲,古讀如各,格與落聲相近而字相通。”
III
gē
ㄍㄜ
見“格格”。
IV
hè
ㄏㄜˋ
〔《集韻》曷各切,入鐸,匣。〕
見“格澤”。
阅读:381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