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
簡體於字的筆畫:3畫;繁體於字筆畫:8畫。
(參見於)
I
yú
ㄩˊ
〔《廣韻》羽俱切,平虞,雲。〕
1.往,去。
《書·大誥》:“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。”
孔傳:“用汝眾國往伐殷逋亡之臣。”
2.取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晝爾於茅,宵爾索綯。”
鄭玄箋:“女(汝)當晝日往取茅歸,夜作絞索以待時用。”
3.猶如。
《易·豫》:“介於石,不終日。”
王弼註:“辯必然之理,故不改其操,介如石焉,不終日明矣。”
高亨註引王引之曰:“於猶如也。”
4.為(wéi)。
《書·蔡仲之命》:“降霍叔於庶人。”
鄭玄註:“於讀曰‘為’。”
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髦士攸宜,宜之於假,永受保之。”
鄭玄註:“於,猶為也。”
5.自適貌;舒徐貌。見“於於”、“於然”。
6.相屬貌。見“於於”。
7.鐘唇,鐘口的邊沿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鳧氏》:“銑閒謂之於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於,鐘脣之上袪也,鼓所擊處。”
8.草名。
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其土毛則搉牧薦草,芳如甘荼……格、韭、菹、於。”
李賢註:“於,軒於也,一名蕕,生於水中。”
9.象聲詞。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。”
成玄英疏:“於、喁皆是風吹樹動前後相隨之聲。”
清曹寅《漁灣夜歸憶子猷弟句悽然有作》詩:“估子夜吹笛,篙師行唱於。”
10.介詞。猶在。
《詩·唐風·鴇羽》:“肅肅鴇羽,集於苞栩。”
《史記·魏世家》:“敗秦於註。”
宋歐陽修《太子太師陳公神道碑》:“予為考其世次,得其所以基於初、盛於中、有於終而大施於其後者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蔣抑卮》:“人嘩於前,日射於後。”
11.介詞。以,用。
《書·盤庚下》:“歷告爾百姓於朕誌。”
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自克庸以來,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、禍至之無日、戒懼之不可以怠。”
12.介詞。自,從。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今不承於右,罔知天之斷命。”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楊炎起道州,相德宗,還王於衡,以直前謾。”
13.介詞。至,到。
《書·湯誥》:“慄慄危懼,若將隕於深淵。”
《詩·小雅·鶴鳴》:“聲聞於天。”
唐元稹《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》:“盡稱厥職,達於予聞。”
林紓《浩然堂記》:“余明年亦將遠行於南。”
14.介詞。對;對於。
《詩·邶風·泉水》:“有懷於衛,靡日不思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:“尚未熟悉於足下,何從便得之也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楊霽雲》:“來信於我的詩,獎譽太過。”
15.介詞。向。
《詩·大雅·板》:“先民有言,詢於芻蕘。”
《史記·魏世家》:“趙請救於齊。”
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·匭使》:“懷材抱器,希於聞達者投之。”
16.介詞。給。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言私其豵,獻豜於公。”
《左傳·隱公序》:“仲子歸於我,生桓公。”
17.介詞。由於。
《書·君奭》:“我鹹成文王,功於不怠。”
晉陸機《漢高祖功臣頌》:“曲周之進,於其哲兄。”
唐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業精於勤,荒於嬉;行成於思,毀於隨。”
18.介詞。為(wèi)。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以弼五教,期於予治。”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惟茲臣庶,汝其於予治。”
19.介詞。依照。
漢晁錯《說景帝削吳》:“詐稱病不朝,於古法當誅。”
20.介詞。猶過。表示比較。
《書·胤征》:“天吏逸德,烈於猛火。”
唐唐彥謙《春陰》詩:“春雲更覺愁於我,閒蓋低村作暝陰。”
宋王同祖《阮郎歸》詞:“一簾疏雨細於塵,春寒愁殺人。”
21.連詞。猶與。
《書·多方》:“時惟爾初,不克敬於和,則無我怨。”
《漢書·韋賢傳》:“我徒我環,築室於牆。”
22.助詞。用於句首或句中,無義。
《詩·魯頌·有駜》:“鼓咽咽,醉言舞,於胥樂兮。”
《詩·秦風·無衣》:“王於興師,修我戈矛,與子同仇。”
《論語·為政》:“孝於惟孝,友於兄弟,施於有政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孝於,一本作‘孝乎’。”
23.助詞。用於句末,猶乎。
《呂氏春秋·審應》:“然則先生聖於?”高誘註:“於,乎也。”
24.助詞。用於賓語前置的倒裝句中。猶是。
《詩·小雅·出車》:“赫赫南仲,玁狁於襄。”
25.通“邘”。古國名。
《書·泰誓中》:“我武惟揚,侵於之疆。”
陳夢家《尚書通論》:“‘於’即是‘邘’。案《通鑑前編》‘紂十有八祀,西伯伐邘’,《大傳》作‘於’。”
《詩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既伐於崇,作邑於豐。”
俞樾《群經評議·毛詩四》:“‘於崇’之‘於’當作‘邘’,亦國名也。”
《尚書大傳》卷四:“文王受命,一年斷虞芮之質,二年斷於。”
26.同“於”。
27.姓。
II
xū
ㄒㄩ
〔《字彙》休居切〕
見“於嗟”、“於咨”。
III
yū
ㄩ
〔《集韻》邕俱切,平虞,影。〕
通“迂”。
廣大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諸侯之來辱敝邑者,易則易,於則於,易、於雜者,未之有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於音近迂,迂是廣大之義。”
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:“為人臣者,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,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?”鄭玄註:“於讀為迂,迂猶廣也,大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於,廣大也。”
簡體於字的筆畫:3畫;繁體於字筆畫:8畫。
(於,於)
I
wū
ㄨ
〔《廣韻》哀都切,平模,影。〕
1.鳥名。參見“於鵲”。
2.嘆詞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僉曰:‘於!鯀哉!’”
《詩·周頌·賚》:“時周之命,於繹思。”
朱熹集傳:“於,歎詞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隸拾遺》:“於,音烏,歎詞也。”
唐韓愈《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於,古風,襮順而裏方。”
II
yú
ㄩˊ
〔《廣韻》央居切,平魚,影。〕
1.在。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麗靡爛漫於前,靡曼美色於後。”
漢劉向《說苑·立節》:“義者軒冕在前,非義弗乘;斧鉞於後,義死不避。”
北周庾信《周上柱國宿國公普屯威神道碑》:“公之桑梓,本於此地。”
2.往。
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:“晉使郤克於齊,齊使夫人帷中而觀之。”
《史記·伍子胥列傳》:“吳王不聽,使子胥於齊。”
漢劉向《列女傳·宋恭伯姬》:“伯姬以恭公不親迎,故不肯聽命。
宋人告魯。
魯使大夫季文子於宋。”
3.為(wéi)。
《老子》:“大道氾兮……衣養萬物而不為主,常無欲,可名於小;萬物歸焉而不為主,可名為大。”
《韓詩外傳》卷二:“吾聞君子見人之困則矜之,小人見人之困則幸之。吾望見吾子似於君子,是以情也。”
北周庾信《謝滕王集序啟》:“匠石迴顧,朽材變於雕梁;孫陽一言,奔踶成於駿馬。”
唐柳宗元《送蕭煉登第後南歸序》:“君子誌正而氣一,誠純而分定,未嘗標出處為二道,判屈伸於異門也。”
4.跟從;親近。
《墨子·非儒》:“孔某為魯司寇,舍公家而於季孫。”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為王計者,周於秦,因善之;不於秦,亦言善之。”
裴學海《古書虛字集釋》卷一:“按‘於’訓‘從’,猶‘與’訓‘從’也。”
5.依靠。
三國魏曹植《當來日大難》詩:“廣情故,心相於。”
唐劉得仁《贈敬晊助教》詩之一:“便欲去隨為弟子,片雲孤鶴可相於。”
明徐渭《劉雪湖梅花大幅》詩:“花梅篠竹兩相於,直榦橫梢銕不如。”
清李鬥《揚州畫舫錄·蜀岡錄》:“畫樓真覺遜,茆屋偶相於。”
6.居。
《詩·鄘風·載馳序》:“露於漕邑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《廣雅》:‘於,居也。’《左傳》引《書》‘居安思危’,《呂覽·貴直篇》高註引《書》‘於安思危’。於即居也。
《序》‘露於’即‘露居’,與《定之方中序》‘野處漕邑’字異而義同。”
7.厚待;款待。
《呂氏春秋·不侵》:“豫讓,國士也,而猶以人之於己也為念。”
高誘註:“於,猶厚也。”
唐韓愈《示兒》詩:“前榮饌賓親,冠婚之所於。”
錢仲聯集釋:“於,唐人習用語,謂款待也。”
8.泛謂對待。
9.介詞。從;自。
《呂氏春秋·知接》:“﹝桓公﹞蒙衣袂而絕乎壽宮,蟲流出於戶。”
《老子》:“千裏之行,始於足下。”
10.介詞。在。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於是日哭則不歌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晉水》:“晉荀吳帥師敗狄於大鹵。”
唐韓愈《送孟秀才序》:“今年秋,見孟氏子琯於郴。”
宋蘇軾《送淡公》詩之一:“常於冷竹坐,相語道意沖。”
11.介詞。至,到。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記範伯》:“今孤之怨吳王,深於骨髓;而孤之事吳王,如子之畏父,弟之敬兄,此孤之外言也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四九回:“那妖邪乃九年前海嘯波翻,他趕潮頭,來於此處,仗逞兇頑,與我爭鬥。”
12.介詞。向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子禽問於子貢。”
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趙氏求救於齊。”
明謝肇淛《五雜俎·天部一》:“上帝建白玉殿,遣臣於陛下索紫金梁一枝,長二丈,某月日來取。”
13.介詞。猶以。
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殺人多必數於萬,寡必數於千。”
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慈,於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”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居則習民於射法,出則教民於應敵。”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龍城柳石刻》:“鑄自何匠,銘自何年,俱莫可考,而玩其文義,於銘劍為合。”
14.介詞。對,對於。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雖多,亦奚益於勝敗哉!”
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是皆無益於子之身。”
《醒世恒言·錢秀才錯占鳳凰儔》:“顏俊道:‘……洞庭西山高家這頭親事,於家下甚是相宜,求老兄作成小子則個。’”清俞樾《春在堂隨筆》附卷:“極言其以武臣掌機密而得軍情,於國家不便。”
15.介詞。與;跟;同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吾黨之直者異於是。”
漢袁康《越絕書·外傳記範伯》:“且夫上驕則犯,臣驕則爭。是君上於主有郤,下與大臣交爭也。”
明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一:“崔圓相公在家時,於姊妹戲於後園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四》:“與人無患,於世無爭。”
16.介詞。比。表示比較。
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苛政猛於虎也。”
五代齊己《海棠花》詩:“繁於桃花盛於梅,寒食旬前社後開。”
宋宋敏求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中:“本朝太宗時,三元不禁夜……後罷中元、下元二節,而初元遊觀之盛,冠於前代。”
17.介詞。被。表示被動。
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禦人以口給,屢憎於人,不知其仁,焉用佞!”
《後漢書·鄭太傳》:“燕、趙、齊、梁,非不盛也,終滅於秦。”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江東新刳於兵,郡旱,飢民交走死無弔。”
18.介詞。給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使狐偃將上軍,讓於狐毛而佐之。”
《史記·齊太公世家》:“桓公與管仲屬孝公於宋襄公,以為太子。”
19.介詞。如。
《荀子·哀公》:“總要萬物於風雨。”
楊倞註:“總要,猶統領也。風以動之,雨以潤之,言統領萬物如風雨之生成也。”
唐張九齡《開元紀功德頌》序:“昔我睿祖,即句驪於拾遺;今茲聖謀,易林胡於反掌。”
宋陳師道《代賀安西川表》:“伏惟皇帝陛下勤於堯禹,英類祖宗。”
20.介詞。依。表示行為的依據。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於諸侯之約,大王當王關中。”
《漢書·吳王劉濞傳》:“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,詐稱病不朝,於法當誅。”
21.連詞。猶而。
《老子》:“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。”
《韓詩外傳》卷四:“汝淮以為險,江漢以為池,緣之以方城,限之以鄧林,然秦師至於鄢郢舉,若振槁然。”
22.連詞。與,和。
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今趙之與秦也,猶齊之於魯也。”
《漢書·杜欽傳》:“況將軍之於主上,主上之與將軍哉!”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七:“豐相之於舒信道,鄒誌完於呂望之,其為人似不類,然相與皆厚甚,不以鄉裏及同僚故也。”
23.助詞。語助詞,無實義。
《廣韻·平魚》:“於,語辭也。”
《書·堯典》:“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,黎民於變時雍。”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宋蘇軾《坤成節集英殿宴教坊詞·問小兒隊》:“鎬京廣燕,方雲集於縉紳。”
24.助詞。結構助詞。猶之。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,亡於不暇,又何能濟?”宋歐陽修《永州萬石亭》詩:“天於生子厚,稟予獨艱哉!”
25.助詞。表示語氣。
《春秋·定公五年》:“於越入吳。”
杜預註:“於,發聲也。”
唐盧肇《漢堤》詩:“於惟餘甿,飢傷喘呼。”
26.古代地名。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衛鞅既破魏還。
秦封之於商十五邑,號為商君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於商,二縣名,在弘農。”
27.姓。
漢時有於單。見《漢書·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》。
III
yī
〡
見“於微閭”。
阅读:232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