寇
寇字的筆畫:11畫;
kòu
ㄎㄡˋ
〔《廣韻》苦候切,去候,溪。〕
1.暴亂;為害。
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民之未戾,職盜為寇。”
鄭玄箋:“為政者,主作盜賊為寇害,令民心動搖不安定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故曰大匠不斲,大庖不豆,大勇不鬥,大兵不寇。”
高誘註:“寇,害也。”
宋範成大《次韻溫伯謀歸》:“二物交寇我,生世真如浮。”
2.劫掠。
《書·費誓》:“無敢寇攘。”
孫星衍疏引鄭玄曰:“寇,劫取也。”
《漢書·陳湯傳》:“入康居東界,令軍不得為寇。”
顏師古註:“勿抄掠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論》“蓋應變將略,非其所長歟”裴松之註引晉袁準曰:“及其兵出入如賓,行不寇,芻蕘者不獵,如在國中。”
3.盜匪。群行劫掠者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寇賊姦宄。”
孔傳:“群行攻劫曰寇。”
孔穎達疏:“寇者,眾聚為之……故曰群行攻劫曰寇。”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聚斂者,召寇、肥敵、亡國、危身之道也。”如:海寇,草寇。
4.引申指物之繁多。
《方言》第一:“凡物盛多謂之寇。”參見“寇鳧”。
5.侵略;侵犯。
《漢書·晁錯傳》:“是時匈奴彊,數寇邊,上發兵以禦之。”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閨智·苻堅妻》:“堅將寇晉,群臣切諫不從。”
清黃鈞宰《金壺浪墨·吳淞之變》:“夏四月,英吉利將寇吳淞,先以戈船三十艘,進攻乍浦。”
6.侵略者;敵人。
《國語·晉語三》:“虢射曰:‘弗予賂地而予之糴,無損於怨而厚於寇,不若勿予。’”
《呂氏春秋·壅塞》:“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,因扞弓而射之。”
《新唐書·狄仁傑傳》:“堅壁清野,寇無所得。”如:在抗日戰爭時期,中國人民對日寇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。
7.姓。
《通誌·氏族四》:“寇氏,周有蘇忿生為司寇,子孫以官氏焉。一雲衛康叔為周司寇,支孫以官為氏。
秦滅衛,君角家於土谷,寇恂其八世孫也。又後魏改口引氏為寇氏。”
阅读:15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