議
簡體議字的筆畫:5畫;繁體議字筆畫:20畫。
(議,議)
yì
〡ˋ
〔《廣韻》宜寄切,去寘,疑。〕
1.謀度;斟酌;商議。
《易·節》:“君子以制數度,議德行。”
《國語·國語中》:“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願,是不賞善也,且財不給。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,其喜怒取與亦議之。”
徐元誥集解:“議,猶斟酌也。”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:‘白起之遷,其意尚怏怏不服,有餘言。’”晉葛洪《抱樸子·博喻》:“與妒勝己者而謀舉疾惡之賢,是與狐議治裘也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八二回:“大家又議著題詩,著人去請黛玉商議。”
2.選擇。
《儀禮·有司徹》:“乃議侑於賓,以異姓。”
鄭玄註:“議,猶擇也。擇賓之賢者,可以侑屍。”
3.評論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鄭人遊於鄉校,以論執政……子產曰:‘何為?夫人朝夕退而遊焉,以議執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,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。是吾師也,若之何毀之?’”晉劉憐《酒德頌》:“有貴介公子,搢紳處士,聞吾風聲,議其所以。”
唐韓愈《辛卯年雪》詩:“生平未曾見,何暇議是非。”
4.非議;訕謗。
《論語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”
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無所非議。”
邢昺疏:“議,謂謗訕。”
明李東陽《賀陳君朝用遷福建左布政使序》:“以為命者,唯賢而已。茍非其人,雖在其位,猶將指而議之。”
清盧存心《蠟談》:“好說人之姦者,胸中必然不正;喜議人之短者,腹內那有一長。”
5.議處;議罪。
《周禮·秋官·鄉士》:“群士司刑皆在,各麗其法,以議獄訟。”
鄭玄註:“麗,附也。各附致其法以成議也。”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拳拳之忠,終不能自列,因為誣上,卒從吏議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齊竟陵文宣王行狀》:“未嘗鞠人於輕刑,錮人於重議。”
6.言論;意見。
《墨子·親士》:“諂諛在側,善議障塞。”
明陸深《金臺紀聞》:“後唐明宗長興三年,令國子監校定‘九經’,雕印賣之。其議出於馮道,此刻書之始也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臺靜農》:“我們集了上海各種議,以為一書,名之曰《蕭伯納在上海》,已付印。”
7.通“俄”。傾斜。
《莊子·山木》:“合則離,成則毀,廉則挫,尊則議。”
郭慶藩集釋引俞樾曰:“議,當讀為俄……‘尊則俄’,謂崇高必傾則也。”
《管子·法禁》:“法制不議,則民不相私。”
俞樾曰:“議,當讀為俄。俄者,傾也,邪也。言法制平正而不傾邪,則民不相私也。”見《諸子平議·管子二》。
8.通“儀”。儀型,法則。
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博學不可使議世,勞思不可以補民。”
孫詒讓間詁引王念孫曰:“此言孔子博學而不可以為法於世,非譏其儒學也……儀、議古字通。”
9.通“儀”。顯現。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快己而百事廢,喜憎議而治亂分矣。”
劉文典集解引俞樾曰:“議、儀古通用。
《廣雅·釋詁》:‘儀,見也。’喜憎儀,謂喜憎見也。”
10.通“義”。宜,適宜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瓦絲尚宮,匏竹尚議。”
韋昭註:“議,從其調利也。”
11.通“義”。道義。參見“議不反顧”。
12.通“訛”。
《管子·法法》:“倨傲易令,錯儀畫制作議者,盡誅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:“‘作議’當讀為詐訛。
《七法篇》‘錯儀畫制不知則不可’,此‘錯儀畫制詐訛者’即‘不知則’者也。”
13.文體名。多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。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“章表奏議,經國之樞機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論贊》:“《春秋左氏傳》每有發論,假君子以稱之……既而班固曰贊,荀悅曰論,《東觀》曰序,謝承曰詮,陳壽曰評,王隱曰議。”
姚華《論文後編》:“秦初定制,改書曰奏,漢定禮儀,書曰四品:章以謝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陳情,議以執異。”
阅读:181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