議
简体议字的笔画:5画;繁體議字筆畫:20畫。
(议,议)
yì
〡ˋ
〔《广韵》宜寄切,去寘,疑。〕
1.谋度;斟酌;商议。
《易·节》:“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。”
《国语·国语中》:“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,是不赏善也,且财不给。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,其喜怒取与亦议之。”
徐元诰集解:“议,犹斟酌也。”
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:“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:‘白起之迁,其意尚怏怏不服,有馀言。’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与妒胜己者而谋举疾恶之贤,是与狐议治裘也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八二回:“大家又议着题诗,着人去请黛玉商议。”
2.选择。
《仪礼·有司彻》:“乃议侑于宾,以异姓。”
郑玄注:“议,犹择也。择宾之贤者,可以侑尸。”
3.评论。
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郑人游于乡校,以论执政……子产曰:‘何为?夫人朝夕退而游焉,以议执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则行之,其所恶者,吾则改之。是吾师也,若之何毁之?’”晋刘怜《酒德颂》:“有贵介公子,搢绅处士,闻吾风声,议其所以。”
唐韩愈《辛卯年雪》诗:“生平未曾见,何暇议是非。”
4.非议;讪谤。
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天下有道,则庶人不议。”
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:“无所非议。”
邢昺疏:“议,谓谤讪。”
明李东阳《贺陈君朝用迁福建左布政使序》:“以为命者,唯贤而已。苟非其人,虽在其位,犹将指而议之。”
清卢存心《蜡谈》:“好说人之姦者,胸中必然不正;喜议人之短者,腹内那有一长。”
5.议处;议罪。
《周礼·秋官·乡士》:“群士司刑皆在,各丽其法,以议狱讼。”
郑玄注:“丽,附也。各附致其法以成议也。”
汉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拳拳之忠,终不能自列,因为诬上,卒从吏议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齐竟陵文宣王行状》:“未尝鞠人于轻刑,锢人于重议。”
6.言论;意见。
《墨子·亲士》:“谄谀在侧,善议障塞。”
明陆深《金台纪闻》:“后唐明宗长兴三年,令国子监校定‘九经’,凋印卖之。其议出于冯道,此刻书之始也。”
鲁迅《书信集·致台静农》:“我们集了上海各种议,以为一书,名之曰《萧伯纳在上海》,已付印。”
7.通“俄”。倾斜。
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合则离,成则毁,廉则挫,尊则议。”
郭庆藩集释引俞樾曰:“议,当读为俄……‘尊则俄’,谓崇高必倾则也。”
《管子·法禁》:“法制不议,则民不相私。”
俞樾曰:“议,当读为俄。俄者,倾也,邪也。言法制平正而不倾邪,则民不相私也。”见《诸子平议·管子二》。
8.通“仪”。仪型,法则。
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博学不可使议世,劳思不可以补民。”
孙诒让间诂引王念孙曰:“此言孔子博学而不可以为法于世,非讥其儒学也……仪、议古字通。”
9.通“仪”。显现。
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快己而百事废,喜憎议而治乱分矣。”
刘文典集解引俞樾曰:“议、仪古通用。
《广雅·释诂》:‘仪,见也。’喜憎仪,谓喜憎见也。”
10.通“义”。宜,适宜。
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瓦丝尚宫,匏竹尚议。”
韦昭注:“议,从其调利也。”
11.通“义”。道义。参见“议不反顾”。
12.通“讹”。
《管子·法法》:“倨傲易令,错仪画制作议者,尽诛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:“‘作议’当读为诈讹。
《七法篇》‘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’,此‘错仪画制诈讹者’即‘不知则’者也。”
13.文体名。多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。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凋龙·章表》:“章表奏议,经国之枢机。”
唐刘知几《史通·论赞》:“《春秋左氏传》每有发论,假君子以称之……既而班固曰赞,荀悦曰论,《东观》曰序,谢承曰诠,陈寿曰评,王隐曰议。”
姚华《论文后编》:“秦初定制,改书曰奏,汉定礼仪,书曰四品:章以谢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陈情,议以执异。”
阅读:172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