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話譯文

《晉書》 > 衛恆 > 白話譯文

子恆字巨山,年少時被司空變王府征用,轉太子舍人、尚書郎、秘書丞、太子庶子、黃門郎。子恆善於草隸書,作《四體書勢》說:

過去在黃帝時代,創造制度博物。有叫沮誦、倉頡的人,開始發明了文字,來代替結繩,大概是看到了烏的足跡而引發了靈感。後來不斷改進,成為字,有六種造字方法。一是指事,比如上、下就是。二是象形,比如日、月就是。三是形聲,比如江、河就是。四是會意,比如武、信就是。五是轉註,比如考、老就是。六是假借,比如令、長就是。所謂指事,在上邊就是上,在下邊就是下。所謂象形,太陽圓月亮彎,仿效其形狀。所謂形聲,以事類為形,再配上聲。所謂會意,制止兵戈是武,人的言論是信。所謂轉註,指老和考義同。所謂假借,指幾個詞同一個字,聲音雖然不同,含義卻相同。從黃帝到三代,文字沒有改易。到了秦代用篆書,焚燒先朝典籍,因而古文字絕跡。漢武帝時,魯恭王拆孔子宅,得到《尚割、《春秋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。當時的人已不再知道有古文字,把它們叫作科鬥文。漢代秘藏,難得見到。魏初傳古文字的,出於邯鄲淳。衛恒的祖先敬侯抄寫邯鄲淳傳《尚書》,後來拿給邯鄲淳看,而邯鄲淳不能辨別。到了正始年間,立三字石經,轉而失去了邯鄲淳的書法,根據科鬥文的名稱,於是效仿科鬥的形狀。太康元年,汲縣人盜挖魏襄王墓,得到策書十余萬字。考定敬侯的書法,仍能看出大概。古書也有幾種,其中一卷論楚事的最好。衛恒喜歡,因此竭盡思慮,來弘揚它書法的美妙,慚愧的是不足以與前代賢人之作相提並論,僅希望能以此保存古人的遣風。古代沒有別名,就叫作字勢。

“黃帝的史官,沮誦、倉頡,觀察烏的足跡,首先發明文字。治理萬事,制定法律制度,帝王典章得以宣揚,時代風尚留傳於世。到了暴虐的秦朝,作惡滔天,道義泯滅之後,古文也絕跡。魏文帝好古,世傳《九丘》、《三墳》,歷代無人闡發,真偽不分。大晉創始,弘揚道義,上天顯現天象,大地閃耀文采。文采閃耀,燦爛有章法,根據聲音會意,模仿事物有方:日主君則度數圓滿,月主臣則旁邊虧損;雲從容分布在上空,星辰閃爍發光;禾卉茂盛垂穗,山嶽巍峨連綿;昆蟲好像在爬行,烏好像要飛還沒飛起來。觀看古人運行筆墨,用心精審專一;筆勢和順字體均勻,落筆收筆沒有停頓。有的字遵循規矩法度,該方就方該圓就圓;有的字方圓沒有規則,因行文內容臨時決定。其曲如弓,其直如弦。起筆突出,好像龍在山川飛騰;收筆逐漸輕淡,好像雨水從天空落下。或運筆用力,像鴻雁高飛,飄渺翩翩;或奔放婀娜,像流蘇垂羽,細密連貫。因此從遠處看,像風吹水勁,清波漣漪;走近仔細看,就像自然。確信黃唐的遣跡,是六藝的典範。籀書篆文是其子孫,隸書草字是其曾孫玄孫。看著物象可以引發思緒,不是言辭能表達出來的。”

過去周宣王時代,史籀開始著《大篆》十五篇,有的字與古字同,有的字與古字不同,就是世人稱為籀書的文字。到了平王束遷,諸侯當權,國家之間有差異,而文字形體也不同。秦始皇開始兼並天下,丞相李斯奏請改進,廢除與秦國文字不合的文字。李毖作《倉頡篇》,中車府令趙高作

閱讀:18405

《白话译文》简体版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