麤
麤字的笔画:33画;
cū
ㄘㄨ
〔《广韵》仓胡切,平模,清。〕
亦作“蔍”。
1.行超远。
《说文·麤部》:“麤,行超远也。”
段玉裁注:“三鹿齐跳,行超远之意。”
2.泛指出行。
北周卫元嵩《元包经·孟阳》:“舆之麤,辵之徂,股运于腹,妇归于姑。”
苏源明传:“舆之麤,车之行也。”
李江注:“麤,行也。”
3.粗糙;粗劣。
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布帛精麤不中数,幅广狭不中量,不粥于市。”
唐韩愈《南溪始泛》诗之一:“石麤肆磨砺,波恶厌牵挽。”
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记文》:“《诗》曰:‘为絺为綌。’盖精者为絺,粗者为綌。”
清阮元《小沧浪笔谈》卷三:“祠垣内西南隅,秦碑在焉,色沉黝,质甚麤而坚若铁。”
4.粗疏;粗浅。
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若皋之所观天机也,得其精而忘其麤,在其内而忘其外。”
宋陈亮《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熹书》:“此说虽粗,其理却如此。”
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演习·授曲》:“虽然,山民善跋,水民善涉,术疏则巧者亦拙,业久则粗者亦精。”
5.大。粗强。
唐元稹《有鸟》诗之十二:“归来仍占主人树,腹饱巢高声响麤。”
清孙枝蔚《送陆粲石之金陵省令兄绣闻时归自关外》诗:“归从边塞形容老,叙到家园笑语麤。”
6.大。粗大;粗厚。
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五:“左元放荒年法:择大豆粗细调匀,必生熟按之,令有光,烟气彻豆心内。”
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生得邓虏沦敦着大肚,眼三角鼻大唇粗,额阔颏宽眉卓竖,一部赤髭鬚。”
明朱有炖《风月牡丹仙》第一摺:“看了那粗枝叶随风随风不定,闲花草多少无名。”
7.粗豪,豪壮。
唐杜甫《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》:“吐蕃凭陵气颇麤,窦氏检察应时须。”
元姚守中《粉蝶儿·牛诉冤》套曲:“一勇性天生胆气粗,从不怕虎。”
清李渔《蜃中楼·龙战》:“谁不知俺旧钱塘心性豪粗,便做道口如喑,发不出心头怒。”
8.粗鲁,粗野。
宋宋祁《宋景文公笔记》卷中:“《汉书》:驴非驴马非马,龟兹王乃骡也。如此语粗甚,可削去也。”参见“麤中”。
9.粗鄙;粗贱。
南朝梁费昶《行路难》诗之一:“当年翻覆无常定,薄命为女何必麤。”
宋梅尧臣《王知章尉河内》诗:“汉朝吾远祖,不道此官麤。”
10.粗略,大略。
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澡身而浴德,陈言而伏,静而正之,上弗知也;麤而翘之,又不急为也。”
郑玄注:“麤犹疏也,微也。君不知己有善言正行,则观色缘事而微翘发其意使知之。”
宋叶适《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》:“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,麤能操守,辄以道学之名归之。”
清姚鼐《〈述庵文钞〉序》:“发而读之,自谓麤能知先生用意之深。”
11.粗布。
《左传·襄公十七年》:“齐晏桓子卒,晏婴麤縗斩。”
杜预注:“麤,三升布。”
孔颖达疏:“郑玄云:布八十缕为升,然则《传》以三升之布,布之最粗,故谓之粗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布以八十缕为一升,布幅宽二尺二寸(周尺,约合今四十四厘米),以三升,即二百四十缕织成,比之最细之布用三十升,即二千四百缕者,当极粗疏。”
《荀子·礼论》:“卑絻、黼黻、文织、资麤、衰絰、菲繐、菅屦,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者也。”
杨倞注:“麤,麤布也。”
汉刘向《说苑·反质》:“吾观国人之父母,衣麤食蔬,吾是以不敢。”
12.糙米;粗粮。
《左传·哀公十三年》:“粱则无矣,麤则有之。”
杨伯峻注:“粱为细粮,麤为粗粮。”
《诗·大雅·召旻》“彼疏斯粺”汉郑玄笺:“疏,麤也,谓粝米也。”
南朝梁王僧孺《栖玄寺云法师碑》:“甘麤衣恶,弃厚安薄。”
13.草鞋、麻鞋之类。
汉王褒《僮约》:“织履作麤。”
《释名·释衣服》:“﹝履:﹞荆州人曰麤,丝麻韦草皆同名也。”
阅读:105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