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异

ok8.org > 词典 > 同异

(同异,同异)

1.战国时名家惠施提出的名辩论题,认为事物中存在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。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,这种认识上的同或异,为小同异;而万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,即都离不开存亡变化,又有完全相异的一面,即各自的变化又不一样,此为大同异。

《庄子·天下》:“﹝惠施曰﹞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”

成玄英疏:“物情分别,见有同异,此小同异也。死生交谢,寒暑递迁,形性不同,体理无异,此大同异也。”参见“坚白同异”。

2.相同与不同。
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夫礼者,所以定亲疏、决嫌疑、别同异、明是非也。”

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音辞》:“后有扬雄着《方言》,其言大备,然皆考名物之同异,不显声读之是非也。”

3.指同于世与不同于世;同于己与不同于己。

宋苏轼《谢苏自之惠酒》诗:“不如同异两俱冥,得鹿亡羊等嬉戏。”

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四》:“此辈结党营私,朋求进取,以同异为爱恶,以爱恶为是非。”

4.谓差异,不同。

《新唐书·张行成传》:“尝侍宴,帝语山东及关中人,意有同异。

行成曰:‘天子四海为家,不容以东西为限,是示人以隘矣。’帝称善。”

宋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三:“盖晋史凡十八家,而唐人修书又出于二十一人之手,岂无同异耶?”

5.异议。亦指立异议。

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涣传》“父滂,为汉司徒”裴松之注引晋袁宏《汉纪》:“当权宠之盛,或以同异致祸,滂独中立于朝,故爱憎不及焉。”

《晋书·王彬传》:“江州当人强盛时,能立同异,此非常人所及。”

《南齐书·徐孝嗣传》:“孝嗣文人不显同异,名位虽大,故得未及祸。”

6.引申指有异志,叛乱。

《宋书·武帝纪下》:“谢晦数从征伐,颇识机变,若有同异,必此人也。”

《南齐书·萧颖胄传》:“时军旅之际,人情未安……张炽从绛衫左右三十馀人,入千秋门,城内惊恐,疑有同异。”

7.指异于己的观点、见解。

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王元感》:“李宪等本章句家,见元感诋先儒同异,不怿,数沮诘其言。

元感缘罅申释,竟不诎。”

阅读:1482

●〖词语〗同异(拼音版)

●〖词语〗同異(繁體版)

⇚前一个词语:同畴

⇛后一个词语:同甲会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学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