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難而退
【成語】:知難而退
【拼音】:zhī nán ér tuì
【解釋】: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,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。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。
【出處】: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見可而行,知難而退,軍之善政也。”
【示例】:尤其是因為在那一級裏有三、四個“吵客”,弄得那位英文教員不得不~。 ★鄒韜奮《經歷·新飯碗問題》
【近義詞】:聽天由命、畏葸不前、望而卻步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賓語;指人的態度
【英文】:withdraw after learning of the difficulties
【德文】:vor Schwierigkeiten zurückscheuen
【成語故事】:春秋時期,晉國和楚國為爭奪霸權相互進行戰爭,鄭國處於他們之間,他依附晉國,楚國就派兵征服它。晉國聽說楚國出兵就派荀林父、士會、先榖等率軍討伐楚國,聽到他們已經結盟,士會同意荀林父知難而退的做法,先榖不同意造成兵敗
(知難而退,知難而退)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軍誌曰:‘允當則歸。’又曰:‘知難而退。’”
《吳子·料敵》:“凡此不如敵人,避之勿疑。所謂見可而進,知難而退也。”
《晉書·蔡豹傳》:“詔曰:‘知難而退,誠合兵家之言。’”
2.泛指因遇困難而退縮。
宋楊萬裏《答本路安撫張尚書》:“某不才多病之身……知難而退,棄官九載。”
劉白羽《戰鬥的幸福》:“誰知他們在河邊測了測水位,卻知難而退,倒轉車身回去了。”
阅读:176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